□孙建萍
今年6月1日,在与同事的聊天中得知,我这样的在职职工、社会人员也可以报名参与“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也许为了一个儿时的梦,也许想挑战一下自我,我从箱子里翻出尘封已久的大专毕业证书便报了名。
网购的复习材料到手后,我才发现一时的兴起为自己挖了一个“坑”。《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涉及教师的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文化素养、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实验和评价等等诸多方面。好多名词是我第一次听说,比如“成果归因”“自我效能感”,所以在背诵时难度自然增加。后来我通过上网查阅,理解了许多名词的含义,不再机械背诵,反而在背诵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简述不同气质学生的教育措施”一题,刚开始,我对不同气质的学生,总是记混。后来我自编了一个口诀“张飞冲动高胆汁,凤姐多血真泼辣,林冲寡断好黏糊,黛玉垂泪心抑郁”,这个口诀屡试不爽,现在我也能清清楚楚地背出各种气质学生的特征。备考虽然苦累,但也带给我许多趣味,并且在学习中,我也深深知道了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不易。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组织管理学生的才能,拥有终身学习的科学理念和行动,履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现代化教师。这一切让我更崇敬教师这一伟大职业,也更理解了老师的付出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
9月15日,我怀着既盼望又胆怯的心情,终于迎来全国“教资”统考。当我重新回到阔别30年的考场,半百的心脏“扑通扑通”狂跳不止。其实49周岁的我,距离50岁的退休已进入倒计时。我有时想,是消极等待退休,加入广场舞大妈的行列,还是打开思路,遇见不一样的自己?想不到今天我竟像学生一样又重回教室。进到教室,看着熟悉的黑板,抚摸着胶质的课桌椅,远眺楼后塑胶的运动场,忽然一颗大大的泪珠竟滚出眼眶。
考试是紧张的,当我听到周围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时,我便知道考友们已答完基础知识,开始了作文的写作。《综合素质》的作文通常是材料类的论说文,占40分,可以说是一块诱人的“肉骨头”,只是这道大菜有点“硬”。论说文一直是我的短板,尤其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材料的题意,确立论点、论据,再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又逻辑合理地阐述论点,对我有一定难度。考试前,我找材料练习了十几篇论说文的写法,心里总算有了点底气。可“沙沙”的写字声不断冲击着耳膜,指针也提醒只剩45分钟,我的手竟不由自主地哆嗦开来,呼吸也变得急促。无意间瞥向窗外,一棵硕大的玉兰树映入眼帘。树干粗壮、绿叶浓密、枝枝叉叉相互交错但又互不干扰,努力地向上生长。这棵玉兰树也经历过不少风雨洗礼吧,何况我呢。平心静气,思绪重回考场,我顺利写完作文。
下午参加《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时,发现自己熟记的100多道简答题中只考了一道题。也好,那就发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理解思考吧。最后“教学设计”的考题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老师讲课时要对知识灵活幽默讲解,才会产生强大的代入感;与学生互动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纯熟的业务水平,心里不禁向老师道了一声“辛苦了”。
10月11日的普通话考试,对我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受方言影响,自小分不清卷舌音和平舌音,不过知道自己的症结在哪里,对症下药,便自有结果。晚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字、词、句、短文的朗读和命题说话。渐渐的,我的发音清晰了,声调标准了,对于初见的短文也能流利完整读出,而不再读破句子。关键是三分钟的命题说话,提高了我即兴作文的水平,又练习了用标准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也许这次教资考试我通不过,但我无悔。毕竟,备考让我重拾学生的记忆,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有了许多新体悟。我挺感谢同事的,是她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我也挺感谢自己,50岁退休前又体验了一把别样的挑战。
不问东西,不负星光,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