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唐库文创园,被片片金黄的银杏叶装点得格外迷人。许多年轻人漫步于此,穿梭在各类独具特色的店铺中,不时打卡拍照,寻觅着时尚与创意的宝藏。
穿过一条小巷,一家陶艺工作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店外,醒目的C罗墙绘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走进店内,一排色彩缤纷、造型多样的陶艺作品映入眼帘。店主张钦鑫与郭昊天分别身着“c罗”和“哆啦A梦”短袖,正在整理器材工具。
同为“95后”,从小一起在博山长大,都同样热爱艺术。“我在大学学习陶瓷艺术设计,他则主攻摄影。我俩联手创办这个工作室,可谓是最佳拍档。”张钦鑫笑着说。
发小陪伴,创业之路虽苦犹甜。
工作室从最初的毛坯房状态,逐渐打造出鲜明独特的风格:C罗主题的外墙彩绘、室内展示的精美陶艺作品及陶艺制作工具、多项专业荣誉奖项……营造出专业且个性化的陶艺创作空间。
“花上两个小时体验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很放松也很治愈。”一位正沉浸在陶艺创作中的年轻顾客分享道。
“我们做事一直都很有默契,创业至今从未有过争执。一起投身于热爱的事情,真棒。”郭昊天性格开朗,张钦鑫则稳重干练。正是基于发小的默契,2023年10月,二人一拍即合,回到家乡淄博共同创业。
如何形容二人的情谊?“我们就像是《风云》漫画中的聂风和步惊云吧。”张钦鑫从小就喜欢画画,选择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是因为陶瓷彩绘可以在瓶瓶罐罐上画,画着画着就喜欢上了动手制作的过程。
陶艺之美,在于匠心。
作为“95后”青年陶艺家,张钦鑫已专注于陶瓷行业15年。曾荣获“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作品《淡妆》在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荣获金奖。
2016年从淄博职业学院毕业后,张钦鑫继续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海根原创陶艺工作室深造。2019年,因机遇造访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成为曹山工业设计小镇陶瓷工坊负责人,同年成为安徽科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外聘教师,疫情过后,回到家乡淄博创办觅火原创陶艺工作室,继续自己的陶艺生涯。
郭昊天则从大学起就开始与同学尝试创业,经营一家传媒公司。毕业后在青岛入职跨境电商公司,接着去了北京,负责宣传推广,平面图片拍摄制作及各类宣传片策划拍摄和制作。他深信“生命在于折腾”,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不断追寻着创意的火花。
作为“95后”,他们既有“工贵其久,业贵其专”的一面,又有着“拼、闯”的勇气与决心,这样的性格组合让他们成为创业路上的完美拍档。
陶瓷是淄博的文化名片,作为年轻的一代,对陶艺有着怎样的理解,又会怎样诠释?
“来工作室体验的多是‘00后’或者‘05后’,我们希望通过陶艺体验让他们爱上淄博陶瓷文化,体验到捏泥巴带来的快乐!”在张钦鑫看来,陶艺是火焰与泥土的艺术。一件陶瓷制作,需要有几十道工艺,业内话讲“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从拉坯、盘条、上色到烧制,每一步都蕴含无限创意的空间。在顾客成品展示区的猫咪置物盘、派大星花瓶、蟹老板水杯、三星堆头像陶瓷杯等创意作品,无不展现着生动与新意。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既遵循古法,同时不断创新,从选泥的精细挑选到制型的匠心独运,再到烧制的精心把控,我们希望赋予每件作品以独特性。”郭昊天说,他们渴望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紧密结合,碰撞出陶艺制品不一样的美。
淄博出圈以后,唐库文创园成为游客尤其是年轻人青睐的打卡点之一,陶艺工作室也成了展示陶瓷艺术和城市形象的小小窗口。
“我们遇到了许多热情、可爱、有趣的顾客,包括不少外国朋友。随着淄博知名度的提升,外地游客对淄博陶瓷文化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非常乐意从年轻人的视角,向外推广淄博陶瓷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在小红书上,记者注意到工作室一个个精美的陶艺作品的诞生过程均由郭昊天来拍摄记录、宣传。
“年轻人多,创业氛围好。”郭昊天谈及在这里创业的感受时说,作为青年创业的集聚地,唐库文创园汇聚了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的年轻人。“虽然大家经历不同,但创业激情和梦想永远相通。在青春的交流与碰撞中,大家创业路也走得更加坚定。” (全媒体记者李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