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母亲的嫁妆

日期:11-06
字号:
版面:第A09版:A09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春晓

母亲的娘家在一个小山村,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都在贫瘠的山里种点庄稼、养点家禽,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家里男人都在外务工,人手不够时,母亲和姐妹们也得下地干活。勤俭朴实,肯吃苦受累,这些美好的品德是生在农家的母亲得到的最丰厚的嫁妆。

自打我记事以来,母亲似乎从来没时间玩耍过,似乎从来没跟任何人争吵过。她的手终年是苍老肿胀的,不像她身边其他同龄女性十指纤细、戴着金银戒指。白天,母亲在西河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教书,做事从不敷衍,学生的作业再潦草,她也认认真真批改。晚上,她守着一盏昏暗的台灯,伏在桌上写教案备课、给我缝补衣服,一直到深夜,用背影伴我入眠。清早,幼时的我总在睡眼惺忪中,被她抱在右臂上,她的另一只手里永远提着一把装满开水的大茶壶,路过菜市场还得买上全家一天的青菜。寒冬腊月,即便我穿着厚厚的棉衣,尿意来了憋不住也能把她的袖子尿湿。时间一长,菜贩子都认识她,每每看到她一手抱着我、一手拎着茶壶风风火火地来买菜,菜贩子都打趣道:“看,那个要强的女人又抱着孩子提着热水来啦。”我就是这样趴在母亲的臂弯上被她一手拉扯长大的,即便生活再辛苦,她也未曾抱怨过。

母亲一年到头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可再忙碌,她还是会把家里收拾得清清爽爽的。桌椅板凳都是旧的,外婆陪嫁的木床也因辗转迁居早已蹭掉了表面的漆皮和花纹,可她勤劳的手使老旧的家具一尘不染,毛边的床单上也从未有过一丝褶皱。心善的她不仅兢兢业业呵护着祖国的花朵,学校花圃里的花花草草,她也悉心看护。从母亲这里,我学会了养花、记笔记、针线女红。这些习惯我至今还保留着。

对工作,她认真、负责,对生活,她慈爱、勇敢。她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母亲,还是一群学生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母亲所在学校隔壁班的一个孩子傍晚放学走丢了,母亲的同事和孩子的奶奶上门求助,母亲立马扔下碗筷,拽上我,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翻出其他学生的地址逐家逐户搜寻。幸好,晚上在学校附近找到了那个走丢的孩子。幼年的我对母亲的“多管闲事”泛起了嘀咕,母亲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拭去了额头的汗珠,长舒了一口气,并未抱怨过只言片语。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母亲1986年就业教的学生,多方打听到母亲的住址,非要请母亲吃顿谢师宴。看到自己的第一批学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毕业二十年仍旧记得年轻时的她,母亲由衷地笑了。那应该算是母亲兢兢业业教书几十年最好的回馈了。

在家庭中,无论婆家还是娘家,兄弟姐妹多、妯娌多,是非自然不少。“没啥大不了的,多出点力,吃亏是福。”母亲在应付家长里短的时候,一直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无论遇到什么,她不怕吃亏,自己的日子再紧巴,也从来没在财物上跟别人红过脸。给亲戚朋友帮忙,她总是冲在前面:婆家侄媳妇住院临产,她主动跑前跑后照顾产妇和婴儿;大伯哥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壮年早逝,她对大伯哥遗下的孩子视如己出;心疼离异的前任嫂子再嫁不易,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贴补前任嫂子住校的孩子······凡是她能做的,她都有求必应。奶奶下葬的时候,母亲似乎把大半生的苦楚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奶奶的坟前。看着母亲声泪俱下的样子,我瞬间明白了不是只有血缘关系的才叫亲人,真正发自内心在乎的,即便没有血缘也能处成亲人。

现在,母亲也过上了退休生活,每每跟她聊起老人在世的光景,母亲都会潸然泪下。“你小时候家里穷,那时没钱给你姥爷治病,不到七十岁就没了。你姥姥赶上了生活条件改善的好时候,但她也没活过八十岁。你奶奶这一辈子不容易啊,她这一走,我就再也没有父母了。”看的出来,母亲确实是个好女儿、好媳妇。

母亲就是以这样一种平和、智慧的心态,真诚对待自己的生活、家庭以及周围的人,无论是对琐碎生活的处理,还是对人生百态的感悟,都让孩子们获益匪浅。她的爱是伟岸的、包容的、长远的,不拘泥细枝末节,不计较一时得失。

女人这一生的美好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在于内心的坦然和真诚的人格。母亲不单单是母亲,更是人生的导师,言传身教指引孩子真诚待人,学会生活,赋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脚踏实地去走人生的道路。

这,大概就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