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游乐园的运营商来说,如何顺便把家长“拉下水”,实现叠加消费?
上个“抓娃娃”就够了。
上周末,在淄博一大型超市,以海洋球为主题的游乐园里,数十个孩子在快乐地游玩。而紧邻游乐园的另一个“抓娃娃”娱乐项目,则吸引着照看孩子的家长纷纷“下手”。
记者观察发现,在“抓娃娃”娱乐区,所有的游戏项目都是自助式的。家长在把孩子放在游乐园后,为了打发空闲时光,就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解锁,由此入局,完成了由“旁观者”到“消费者”的角色转换。而在运营商眼里,一单生意也就变成了两单生意。
这看似漫不经心的商业布局,背后隐藏着独特的“营销密码”。在这一商业场景中,游乐场成为引流的原点,而“抓娃娃”,则激活了闲置的流量资源,实现了二次消费。儿童项目与成人项目的巧妙搭配,打造了一个新的消费时空,并把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这种营销模式的核心,就是基于消费主场景,开发关联性新需求。比如,大型商场通常会将相关产品集中陈列,咖啡豆旁边会摆放咖啡杯和糖浆,牛奶旁边往往陈列着谷物麦片。这些商品也许并非客户的直接需求,但通过空间与视角的关联,让消费者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产生计划外的购物冲动,实现店铺总量销售的增长。
“抓娃娃”式的商业设计,不仅在于产品与项目的巧妙搭配,更在于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契合。当下消费者更加注重购物中的体验感与便利性,商家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针对性的设计多元消费场景,通过场景搭建、产品搭配、相互引流等,实现“主消费+次消费”的关联营销,可以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把他们从“过客”变为“买家”。
商业思维决定营销玩法。“抓娃娃”实现了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良性互动,通过场景化设计,商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与需求,挖掘出更多潜在的消费行为,推动商业模式的再开发和产品的再创新。
“抓娃娃”,还能“抓”到什么? (全媒体记者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