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野人、抓野猪、流放宁古塔……旅游大发展时代,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奇招”百出,游客对于“新玩法”也蠢蠢欲动。虽然有些“玩法”看上去特别不靠谱,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对深度体验的兴趣与需求。
如今,游客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而更倾向于像“本地人”一样深入感受当地文化。“深度体验”式旅游正成为新趋势。
一
什么是“深度体验”?就是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立体式参与体验。曾有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土味”解释——“一个猛子扎下去,好几天漂起来的那种”。
“深度体验”式旅游与“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对着镜头笑一笑,特产买了一大包”的观光模式不一样,与30小时往返1300公里的“特种兵”式旅游也不同,其主打的就是一个不紧不慢——感受四季流转,静听花开花谢,坐看云聚云散,谛听流水潺潺;追求的就是一个亲自上阵——有着古装玩穿越的,有巧手做女红的,有跟着渔民去赶海的,还有想到“原始森林”去扮“野人”的。
深度游是怎么兴起来的?
从游客自身分析,浅层旅游模式以观光为主,“吃、住、行、游、购、娱”都由旅行社和导游“预制”,游客在主客互动、文化体验、休闲参与、自主性等方面的需求很少被“看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品的丰富、营销方式的升级和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常说的“走马观花”“去过看过”,而是希望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再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参与,不仅当客人还想学做“本地人”。
如果说旅行是出发和途经,那么深度游就是遇见和体验。离生活最近的地方,才是诗和远方最真的地方。那些带着烟火的真实才最蓬勃,那些没有被修饰过的风景才最自然,那些不刻意的偶遇才叫缘分,那些扑面而来的感动才最柔软。
当然,科技的加持也为深度游插上了翅膀。游客不必依赖于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轻松地预订机票、酒店和景点门票,了解当地的旅游信息。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年轻人更易获取和分享旅游心得、“宝典”建议和“避坑”指南。
二
深度游对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片新的蓝海。游客的脚步放“慢”了,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却不能“慢”。如何乘风而起,“破圈”而出?或许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思考。
延长时间维度。我们习惯说“时间就是效益”,在深度游这儿,时间也是一个紧要的元素。深度游追求的是养眼、养身、养心。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是研学,对于打工人来说可能是“散班味”,对于中年人来说可能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舒缓年轻态”。
游客追求不慌不忙,旅游从业者却要抓住机会创造效益。俗话说得好,“票位不如座位,座位不如床位”。这里说的门票当然是不要门票,有时候门票是添堵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热情状态才是放松的。游客在旅游区游玩3小时意味着要吃一餐饭,玩6小时意味着要住一宿,如果能在流光溢彩的夜生活或者晨光熹微的早市上收获一份惊喜,旅游的“乘数效应”将十分明显。
扩展空间宽度。是一枝独秀、孤芳自赏,还是优势互补、美美与共?俗话说“独行快,众行远”,这句话适用于很多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目的地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山脉或河流是天然的地理分界,一些人文旅游资源如茶马古道、长城等也属于多地域共同拥有,不妨在做好“盆景”的基础上串珠成链,打造“风景线”。
如,渝鄂“牵手”共同打造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共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共建世界知名游轮旅游目的地;浙皖闽赣“联手”探秘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的魅力与惊喜;山东发挥沿黄、沿海区位优势,通过廊道方式串联黄河旅游、滨海旅游,打造“黄河入海·山东‘沿着黄河遇见海’自驾之路”……
充实内容厚度。对于旅游内容,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独特的产品体系。过去常讲“吃、住、行、游、购、娱”,现在还融入了“商、养、学、闲、情、奇”等元素。只有旅游地项目的内容足够丰富,活动足够多样,“耐看”“耐玩”,游客才有更大的兴趣去体验、去品味。只有重视消费者权益,重视消费者体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旅游地除了要将自然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还应当合理安排丰富多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活动,争取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同时,营造热情友善的好客氛围,为游客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
举例来说,如今剧本杀已从小场馆走向景区、博物馆、酒店,成为撬动文旅行业的新消费方式。旅游演艺也突破“我演你看”的剧场模式,转向“一起玩”,从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爆火便可窥见一斑。
三
对于游客来说,深度游也有N种打开方式。
学习当地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解读不同“文化密码”的钥匙。掌握几句基本的当地问候语或者表达感谢的话,不仅能在交流时显得更加亲切友好,还能在购物、用餐等场合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本身就是一次心智的旅行,有助于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背景。
品尝地道美食。“湘潭香酸辣,最辣属西川。粤菜重养生,苏菜口味甜。浙有蛤虾蟹,闽菜汤味鲜……”美食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与其匆匆忙忙赶景点,不如放慢脚步,找一家本地人常光顾的小店,尝尝地道特色。或是逛逛菜市场,观察本地人最朴实的生活,都有助于了解一座城、融入一座城,既有趣又接地气。
走访艺术馆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所在,博物馆和艺术馆就是解读城市的一扇窗。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聆听历史回响,欣赏名家画作。文化积淀会让旅行的意义远远超越表面的观光,带给人精神上的滋养。
体验民间技艺。扎纸伞、捏陶瓷、做花灯……沉浸式体验当地的特色技艺,也是深度游的一种打开方式。体验民间技艺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亲手创造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珍藏或赠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文旅产业有着“一业兴,百业旺”的独特效应,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对于资深“驴友”来说,旅行绝不只是去热门景点“打卡”,只有适当放慢脚步,沉浸体验,才能真正感受一地一城骨子里的魅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友好的城市形象、深耕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信义的商业环境,文旅经济才能“上大分”。
(据《山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