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先搜打卡攻略、吃饭先看博主推荐、购物先参考网络测评……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了“跟着打卡去消费”。
前段时间,相关部门发布了28个新工种,其中就包括“生活服务体验员”,这意味着大量探店博主将获职业认可。
探店博主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后,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发现隐藏在城市角落的宝藏。与此同时,网友去到打卡点后,大呼“上当”的情况也不少。那些“种草”“探店”类的内容,究竟是创作者自发分享还是网络广告,往往也难以辨别。
我们要不要相信“探店”?作为一项体验服务,它能否获得长远发展?
一
所谓“探店”,是指消费者在对商家的产品、环境及服务等进行体验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将自己的评价分享给大众的过程。如今,探店打卡已成为一种潮流,真诚“种草”也有利于激发消费活力。
实现真实感的回归。相较于滤镜化的广告,消费者更追求真实的体验反馈。而“探店”就给予了消费者与店铺真实对话的机会。体验过一家店铺后,探店博主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出客观评价,这些评价涵盖了店铺的环境、服务、产品等各个方面。无论是一篇详细的笔记,还是一条简短的点评,都传递着切身的体验感,帮助消费者在多维度比较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店铺,有效降低网友的试错成本。
满足特定圈层的情感需求。从某种角度来说,探店打卡也是一种社交方式。“二次元”“汉服”“国潮”“手办”……探店打卡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互动机会。通过探店打卡追求新奇体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它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探索,而是一场充满活力的社交盛宴。
邂逅“高出片率”的美好。暖黄色的灯光洒在精致的餐具上,折射出迷人的光晕;复古的书店散发着岁月的味道,增添了一抹沉稳的底色;可口的蛋糕点缀细腻的糖霜,增添了无尽的甜蜜……在这个“万物皆可打卡”的时代,社交平台上的精美照片便是打造社交人设的重要“原料”。通过探店打卡,发现“隐秘的角落”,定格美好的瞬间,满足了年轻人的“出片”需求。
二
随着探店打卡的兴起,消费领域的“套路深深深几许”也随之出现。
发现惊喜与过度打卡。探店博主以其亲和力和代入感帮助不少消费者“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与此同时,“失控的情况”也出现了。比如,当某个店铺在社交媒体爆火后,大家纷纷涌去打卡,只为能在朋友圈晒出同款照片。过度拥挤的打卡人群影响到店铺的正常经营秩序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以致一些商家开始拒绝“没有边界感”的打卡拍照。
真诚探索与满足私欲。一些探店博主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的渴望,用心感受每一家店铺,他们的目的不是获取私利,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帮助更多人做出消费决策。这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激励着商家不断提升品质,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然而,也有一些探店博主就是在替商家做广告,“闭眼夸”,干扰消费者判断,甚至有些探店博主“两头骗”——打着“探店”的旗号威胁商家,给钱就夸上天,不给钱就抹黑,商家只能花钱“消灾”。还有一些人就是为了骗吃骗喝,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经验”,称平时出门吃饭可以拿着手机拍摄,假装自己是探店博主,这样店主的服务态度会更好,给的分量会更多。
流量之潮与本质之思。不得不承认,“探店”让越来越多原本“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店铺被发现、被挖掘。《2023抖音生活服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探店达人数量增长2.89倍,达人探店助力实体商家增收946亿元。对于一些新开业的店铺或者小众品牌来说,网红探店是一种快速打开市场的有效方式。
但当商家过度依赖网红探店带来的流量,可能就会陷入一种浮躁的心态。他们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吸引网红来探店、如何制造话题和热度上,从而忽略了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一些餐厅为了迎合打卡拍照的需求,过度注重菜品的外观设计而忽略了口味;一些店铺为了应对人气降低了服务标准,让消费者的体验大打折扣。凭此法经营,终难长久。
三
随着“生活服务体验员”正式成为一个社会行当,“探店”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消费文化,发挥更深层次的价值?
有标准。长远来看,有必要推出关于“探店”的规范和标准,对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行为进行规制和监管。同时,对探店内容也应“划线”,不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随意“探”。近期,网红争相涌入妇婴保健院内的咖啡店打卡一事,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对于平台来说,一旦发现存在虚假宣传、不良引导等内容的账号,要及时进行标记、限流、封号等,促进“探店”规范成长。
讲诚信。探店博主并非不可以做“大喇叭”,关键在于要说实话。探店博主当以诚信为本,如实呈现消费体验,不做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让每一个评价都成为消费者可信赖的指南。同时,把握好拍摄和体验的“边界”,不能因追求吸睛的内容而打乱商家的经营节奏,影响其他顾客。商家亦应诚信经营,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细水长流的“留量”。
莫跟风。生活的美好不在他人的镜头里,而在自己的亲身感受中。作为消费者,对于探店博主的推荐,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多比较分析探店内容,尤要将目光从表面的华丽转向内在的品质,关注店铺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独特价值。如果遇到不良商家或虚假宣传,则要勇于举报,共同守护消费文化。
不管对于探店博主来说,还是对于商家来说,在短期的流量消退之后,如何能让目标群体长久拥簇,关键还在于守好品质与服务。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步子迈得稳一点,才不会让“一哄而上”变成“一哄而散”。
(据《山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