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4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聆听青铜之谜

日期:10-25
字号:
版面:第A14版:A14       上一篇    下一篇

■ 陶安黎

说到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蟠虺》。这两部小说称得上姊妹篇,小说里的大部分人物,如曾本之、马跃之、柳琴、曾小安、郝文章、郑雄等都在两部书中出现过。记得读《蟠虺》的时候,我有点打怵。单是书名的两个字,就令我感到十分陌生,而书中所涉及的考古领域,也是我从未接触过的。然而,一旦读进去,就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而欲罢不能了。

其实我最初读刘醒龙的作品,是从他那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天行者》开始的。《天行者》是为无私奉献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所立的群雕,读得我几欲泪下。而《蟠虺》和《听漏》与《天行者》风格迥异,可以说是刘醒龙文学创作的一次转型。

2015年4月,刘醒龙做客第八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阐述了读书与智慧的关联。“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他的这番话让我获益匪浅。在读过《蟠虺》十年后,得知《听漏》出版,我的心情就像等来了一位阔别的老友。

如果说,《蟠虺》揭开的是一场发生在曾侯乙尊盘上真假互换却又不动声色的惊天大事;那么《听漏》则以“九鼎八簋”的诡异事件,在更大时空和更加繁复的人物关系中构建的宏阔叙事。

46万字的厚书,不是能一气读完的。加上里面的许多有关青铜器的专业知识,读着也略感生涩。当时还在大热天里,陆陆续续,用了二十多天时间才读完。多是在户外读的,有时在山上,有时在公园。读得很慢,很静,就像书中写的考古研究一样,来不得一点心浮气躁。

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为核心,围绕九鼎八簋缺失一簋的谜团展开。在古代礼制上本应天子九鼎配八簋,而这少的一只簋究竟是因故丢失还是根本不曾有过,成为了考古界的未解之谜,也构成了故事的主线。比如,书中提到1966年在湖北京山出土的有史以来第一套完整的9只列鼎,但其相配的簋只有7只,这种历史悬念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说的主人公、青铜器专家马跃之曾发誓不碰青铜器,却因一封甲骨文写就的预警信重回青铜器研究现场,主持九鼎七簋课题组。他在对文物的研究中,展现出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真相的追求,但同时也陷入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之中。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曾听长,他是水务局的听漏工,书名“听漏”便由此而来。他身怀听漏绝技,不仅熟悉甲骨文和青铜器,还与楚学院的某个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听漏工一天只能说十句话,这是他们的行业规矩,哪怕多说一句,听漏功力都会有所减退。而正是这位沉默寡言的曾听长却掌握着他人无从知晓的机密。

刘醒龙在创作谈中说:“那是前些年听车载电台说的,在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有十几位听漏工,每到夜深人静之际,就会手拿一根铁棒,趴在老旧的石库门地面上,聆听地下自来水管可能出现的漏水声。”

前些日子,我家的卫生间漏水,一直找不到原因。我不由想起了书中的听漏工。这个时候,多么希望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啊。

也正是这些人激发了刘醒龙的创作灵感,他把听漏工写进了小说,担负起聆听历史和人间秘密的职责。听漏工夜深人静之际游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凭着敏锐听力发现地下管道的漏水声,避免了地铁施工给博物馆带来的可能性危害;在湫坝找到了埋藏青铜方壶的洞穴,也由此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而女主人公梅玉帛,是一位纪委工作人员,代表着对职场政治的监督。她的调查行动揭示了职场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与利益纠葛,象征着对权力运行的制约,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展开,又牵出了梅玉帛的一段亲情与感情的纠葛。

小说通过对青铜重器的研究以及考古过程的详尽描述,探讨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书中提到“以考古形式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进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与挖出来的破铜烂铁没有太大区别”,强调了历史文物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历史文化应有的敬畏和传承态度。

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探寻九鼎七簋之谜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欲望、野心、执着和无奈。有人视文物为进身之阶,有人借职务之便私藏文物,有人以文物设局窥测命运,反映了人性在利益和欲望面前的复杂表现。以马跃之为代表的考古人,他们在面对历史谜团和现实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对学术的坚持、对真相的执着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引发了对当代知识分子责任和担当的思考。

小说结构复杂,初读如坠迷宫,但越读越能感受到脉络的清晰和独到。书中有多条主线相互交织,听漏工曾听长听民生的漏、楚学院专家马跃之听文物的漏、纪委梅玉帛听职场政治的漏,这些主线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使小说充满了悬念和张力,不到最后一刻,很难猜出谜底。

刘醒龙的文字细腻而有力,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他在描写人物、场景和情感时,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对听漏工工作场景的描写,以及对青铜器的细致刻画,似乎能让读者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这些事物。而穿插其中的幽默和调侃,使小说在严肃的主题下,增添了一些轻松和趣味。

这是一部将历史、文化、人性、悬疑等元素巧妙融合的长篇小说,通过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