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淄博动物园的“熊猫犬”因其活泼可爱的性格及独特的造型在网络上走红,吸引了众多游客线下围观。近年来,各家动物园的动物明星轮番登场,备受喜爱,比如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白面僧面猴“杜杜”等,同时动物园文创和联名周边也受到广泛关注。社会环境节奏快、压力值高,能让心灵得以休憩的“zoo walk”开始引领新一波休闲潮流,人们又开始喜欢上逛动物园,到底是喜欢它的什么?动物园为什么能够重回大众视野?
动物园观察
10月23日早上8点半,淄博动物园刚开门不久,83岁的祁泸海老人便背着斜挎包扫码进入园内。不一会儿,游客三三两两地到来。有家庭出游,也有结伴的年轻朋友。
“工作日也有这么多游客吗?”记者好奇地问。工作人员回应:“上午停车场就已经爆满,尤其是年轻人数量明显增多。”
“我每个月都会来动物园逛一逛。”祁泸海老人告诉记者,他喜欢看动物,旅行时也会特意嘱咐孩子带他去当地的动物园。和普通公园相比,为什么动物园更好逛?“动物园更有身处大自然的感觉。”说话间,四周鸟鸣声此起彼伏,远处传来狮虎低沉的吼声,蓝天白云下绿树成阴,确实是城市中一处难得的更“接近”大自然的地方。
小猴子在秋千上嬉戏追逐,母狮的舔犊动作充满爱意;狐狸意外打翻食盆,懊恼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棕熊面对投喂,礼貌地作揖致谢……漫步在动物园规划的路线,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处都有惊喜。小宋,一位特意利用年假来逛动物园的年轻人,感慨道:“观察动物又像是在看自己,一次难得的简单而纯粹的生命间的对望。这里能让人体验到最直接、简单的快乐。”
记者搜索动物园相关关键词时候发现,“野生动物园六成游客不到30岁”“zoo walk”等话题关注度极高,逛动物园已成为社会热点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动物园打开方式。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回归童年是最好的治愈’。”淄博职业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宋彩玲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很多成年人遇到生活困境时会回到儿时的居所,抱抱村边的老树,甚至在自己的老炕睡一觉就是一种极大的疗愈。对许多人而言,动物园承载着他们许多童年的回忆和向往,重游动物园能唤醒纯真的美好体验。在当今社会,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至关重要。”
从热衷于购物逛街到city walk、露营徒步、再到“公园20分钟理论”、不同年龄段游客竞相奔赴动物园来一场Zoo Walk ,大自然已成为当代人们的心灵加油站,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方式探索大自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曾提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后,人们会追求“归属与情感”“尊重与名誉”等心理需求,接近自然以治愈精神疲惫,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另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面对压力,人们走进自然,亲近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方式并与之互动,这极大地提升了情绪价值。这种友好的互动不仅有助于释放情绪,本身也是一种积极行为,它能带来快乐、满足、愉悦、轻松和平和等正面情绪。”
动物园的人文价值
人们钟爱逛动物园,除了心情疗愈,还可以唤起对生命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周都会带孩子来淄博动物园,她的女儿对刚出生不久的小黑熊情有独钟。“对她来说,那只小熊就是她的亲密伙伴,每周她都期待着来看看它又长大了多少。”在这里,生命之间的交流障碍和相处壁垒被打破,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实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的真实情感与价值观。正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说的一句话,“如果动物不愿意见人,人便无法见到动物。任何生命的意义,都不在于被他人观赏。动物园不是花钱看动物的地方,而是学会看待和尊重动物的地方。”
“动物园犹如一本3D版的自然百科全书,只有深刻认识自然,人类才能摒弃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去开阔的地方,去感受人与自然宏大的情感连接,去看与你共享地球的不同生物,希望我也能像这些神奇的朋友们一样,拥有鲜活而充满感知的生命。”这是动物园爱好者在社媒平台上的感悟。
人们喜欢动物园究竟喜欢的是什么?走进动物园,与动物亲近,恰恰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爱的联结的渴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它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却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直接联系。“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便是他拥有建立爱的联结的能力,尤其是与人之间建立深厚情感纽带的能力。”宋彩玲分析道,“与动物互动时,人们可以弥补早年与父母间的依恋缺失。无论是亲手喂养动物,还是与它们嬉戏玩耍,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滋养了我们内心曾受忽视的部分,就像一股温暖的力量,抚慰心灵,驱散孤独。这让我们以更充满爱与慈悲的心,去理解和拥抱那个曾经渴望被理解的自己。”
动物园何以重回大众视野
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期间,国内动物园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192%,全国动物园门票订单同比增长了649%,“动物园热”一直延续到了国庆小长假。国庆期间,兰州野生动物园累计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红山动物园线上科普吸引超40万人次观看……让更多人爱看动物,才能有更多人爱护动物。传统动物园如何营利并吸引游客?如今的动物园经历了哪些发展和转型,重新赢得公众关注?
“最近从网上经常刷到‘熊猫犬’的视频,特意跟朋友们相约来动物园一探究竟。”与同学特意来淄博动物园打卡的淄博职业学院学生小孙告诉记者。动物园重回大众视野,与网络流量的助推密不可分。从打造自家的“动物明星”,吸引网友从线上围观到线下奔赴,到推出“动物线上云认养”活动,许多动物园主动拥抱互联网、创新推广方式,高效触达更广泛人群,成为很多动物园迅速蹿红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指出,越来越多的动物园敏锐捕捉到了现代人的情感需求,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分享动物日常生活和精彩瞬间,吸引了年轻粉丝群体。在抖音平台上,北京动物园、济南野生动物园等账号粉丝量突破百万,账号内容涵盖揭秘动物日常生活,展示饲养员工作日常,再到动物保护知识科普,话题性十足,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
另外,动物园的发展理念正在更新。越来越多的动物园展区尽量模拟野外环境,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游客体验也在升级。比如,通过平视窗口让游客寻找动物踪迹。以淄博动物园为例,它集动物饲养管理、繁殖、展示及科普教育,野生动物救护、保护于一体,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互动体验式、散步式动物园。
打造“动物IP”讲述故事则让动物园更贴近人心。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花花”、北京动物园的“萌兰”和临汾动物园的小老虎“奶豆”。这些生动的个体,除了成为了人们竞相前往观看的焦点外,其衍生的卡通IP形象、诸多文创设计、主题活动也受到关注。如红山动物园与品牌联名,推出的文创产品类型从最初的冰箱贴已发展到包括毛绒玩偶、服饰、盲盒等“200+”品类。《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作者花蚀认为,打造“动物明星”有助于拉近游客与动物园的距离,产生的流量也能对动物园形成正向监督。他强调,动物园是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每个动物个体都应该有机会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当今的动物园,已经从“门票经济”转向“文化经济”。开设咖啡馆、电影院,举办音乐会和画展,提供露营、夜游等服务,这些举措丰富了体验场景,让动物园成了新颖的文娱消费场所,Zoo Walk也因而成为休闲放松的热门选择。
(全媒体记者李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