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4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好评返现”是馅饼还是陷阱?

日期:10-25
字号:
版面:第A03版:A03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十一”狂欢季如约而至,网购达人们下单前往往会浏览一下商品过往评价以求避坑,然而,那些貌似中肯的好评,或许是商家用红包或优惠券换来的。

今年9月起,《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明确“好评返现”“刷单炒信”等行为违法,商家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记者采访中发现,“好评返现”现象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仍有出现,给消费者的权益带来被侵害的风险。

“好评返现”:

馅饼还是陷阱?

10月20日下午,在张店丽景苑的一家快递驿站,收到网购包裹的邓女士拆开包装,发现除了自己买的加绒棉袜外,还有一张商家求好评的小纸片。确认商品尚可后,她便将快递袋和小纸片随手丢进了驿站门口的垃圾桶。

“这种求好评的小纸片以前常在包裹里见到,上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平台上为商品写好评,并承诺好评之后,买家可以获得1-5元钱的奖励。最近好像少了,没想到今天又出现了。”邓女士告诉记者。

像邓女士一样经常网购商品的消费者,大多遇到过类似情况。周末与朋友家人出去吃饭聚餐,或者点个外卖,有的餐饮店也会要求给个五星好评、晒图配文,就可以免费赠送小菜或甜品。这一现象被称为“好评返现”,是一种商家通过提供现金或优惠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给予正面评价的行为。其形式和要求不尽相同,有的商家要求消费者24小时内确认好评,有的要求全五星好评、追评,有的会引导消费者扫码加入微信群,当消费者耐着性子一步步按要求完成评论后,商家甚至还会出现红包迟迟不发,或是只发个优惠券。而套路最深的是,加入微信群后被一步步引导付出本金再获得提成,最终陷入血本无归的电诈陷阱。

背后动机:

数据与利润直接挂钩

为遏制“好评返现”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9月起,《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明确“好评返现”“刷单炒信”等行为违法,商家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那么商家为什么不惜冒着被处罚的风险也要套路一个好评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网点店主告诉记者,“要好评”的原因主要还是在算法与大数据的环境下,用户评价是网购过程当中消费者参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好评数据是与商家利润直接挂钩的。采访中一位店主告诉记者,消费者通过外卖平台搜索功能查找店铺,排在最前面的商家往往受益。尤其对处于创业初期的店铺来说,“好评返现”不仅能直接刺激消费者,及时对商品做出正面且图文并茂的评价,还能撬动更多潜在顾客,促进下单转化率,不失为一种“捷径”。然而实际上,消费者经历的多了,也就对这些好评失去了信任,甚至很多年轻人会“反向消费”,选择一些存有差评的店铺。

法律解读:

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被侵犯

看似双赢的“好评返现”损害的是整个消费环境的诚信。就此种现象的危害和《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施行的意义,记者采访了淄博法盾律师事务所李述波律师,请他进行了相关法律解读。李律师认为,商家“好评返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消费者作出虚假评价,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商家以此诱导消费者给出不真实的好评,导致评价失真,会影响后续消费者的判断和选择,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本质上是构成了对合规经营商家的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的实施旨在通过健全和明确网络竞争行为“红绿灯”规则,为各类经营主体明晰指引、划清底线,引导数字技术更好赋能,保障市场竞争机制在法治轨道上高效有序运行。”李律师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商家偷偷塞在快递中的“好评返现”卡,一条名为职业“打假人”的灰黑产业应运而生。他们先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下单,等拿到“好评返现”的证据后,马上向市场监管局、工商等部门投诉为由,向商家索要封口费。对此,李律师提醒,以索要“封口费”为由对他人进行威胁(恐吓),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而交付财物可能涉及敲诈勒索罪,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人人抵制:

不再为虚假评价买单

“遇到店家求好评的情况,我觉得好才会真的去评价;如果感觉不好,我不会因为有优惠就给好评。”10月21日中午,在共青团东路的一家经营面食的快餐馆,与家人一起前来就餐的房先生表示。

“好评返现”现象屡禁不止,如何才能减少或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呢?李述波律师告诉记者,如果消费者因商家不实宣传蒙受损失,应及时保留商家“好评返现”的宣传截图、返现承诺等作为维权依据,及时与商家进行协商沟通,要求商家给与补偿或者赔偿。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商家开店的线上平台进行投诉和举报,要求介入处理,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进行投诉举报。

抵制“好评返现”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不法商家进行处罚,也是对于那些真正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良心商家的一种保护。电商平台有责任建立切实有效的监测机制举报机制以及惩处的机制,来约束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而作为消费者应当明白,如果因为贪图蝇头小利而成为这一商家弄虚作假的工具,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不法商家的受害者。从目前的法律条文来说,并没有对消费者可能做出的虚假评价进行约束,但是维护客观评价体系,其实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只有建立起一个公平诚信的商业环境,让评价回归真实,消费者才不会再为虚假评价买单。

(全媒体记者丁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