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至8月,记者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随机入职暗访位于安徽合肥市的4家催收公司——北京互连众信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以下简称:互连众信)、重庆信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以下简称:信盟合肥)、江西胜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德安徽)、深圳市广聚源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以下简称:广聚源合肥)。
暗访中发现在上述公司在催收实操中存在不少乱象,有的甚至触及法律底线。催收公司为了回款,经常对欠款人恐吓、侮辱,爆通讯录、骚扰家属、单位,给其点外卖、寄快递、社交账号评论区轰炸,获取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在此过程中,催收公司对上述行为熟视无睹;而债权方的银行和小额贷公司的监管亦形同虚设。此次暗访的四家公司涉及的债权方包括:交通银行信用卡、美团金融、国美金融、360借条、马上消费金融等。
催收公司作为专业处理债务催收的机构,代表银行、金融机构等,负责追讨逾期未还的债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催收行业游走在灰色地带。
培训小伎俩
对“敏感客户”要注意态度 有应聘人员中途离开
7月的一天,记者收到了互连众信发来的入职通知书。翌日,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新入职员工开始了为期5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介绍、话术训练、上线跟听等。
记者入职的是该公司的交行M3项目部,该部门专门对交通银行信用卡逾期3个月的用户进行催收。人力专员介绍,一般而言,逾期越久催收难度会越大,反之提成也会越高,在M3项目部,“业务”拔尖者月入两三万元不是难事。在催收公司,一般主要考核回款总额,不过在交行M3项目部,公司对员工除了有回款考核外,还有通话时长的考核。
在培训过程中,人力专员会不时发放试卷让学员闭卷答题,但实际上,试卷的答案会“悄悄”放在投影幕布上供学员填写,考试只是走个过场。
人力专员提醒,在交通银行信用卡的后台催收系统页面,有一栏是“敏感客户”:如果“卡人”(信用卡持卡人)是记者、律师、警察或者银行外包商等职业,需格外注意催收时的语气态度,防止对方投诉。在客户信息中不仅能查看到持卡人的工作单位,还能看到完整户籍地址和历年来该信用卡的所有消费记录等。
一般而言,在催收公司工作都需要求职者本身征信没有问题,至少是现时状态下没有逾期产生。记者在4家催收公司的应聘过程中,3家都需要求职者提供征信报告,不过广聚源合肥公司的入职门槛极为宽松,不要求征信,甚至连学历证书、体检报告都不需要,只需要一张身份证,通过面试即可办理入职。
在信盟合肥公司的培训过程中,人力专员在培训的第一天带着所有学员到美团金融催收部门、360借条催收部门等进行旁听。人力专员强调,在旁听过后,如果对此工作状态不能接受或者表示无法适应,则可以提出中途放弃,是为“双向选择”。
在约两个小时的旁听结束后,有2名女生被叫去谈话。人力专员称,2人在旁听时的一举一动都被面试官盯着,私下聊天时的部分言论被判定为不合格,恐不能再继续参加培训。另有一名男生表示不能接受这样的催收行为,不再继续入职培训,记者追到门外与其闲聊,他认为这样的催收“可能违法”。
违规重灾区
绕开监管的“技巧”:违规“私联”催收
使用私人手机进行催收或许是上述4家催收公司的违规重灾区。在互连众信下属的国美项目部,以及信盟合肥、胜德安徽和广聚源合肥,都需要新员工办手机卡进行“私联”催收。
一般而言,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甲方机构,会对作为第三方催收机构的乙方有合规要求,包括使用甲方规定的话务系统进行电话催收,但是手机私联则可以绕开质检部门,因此也就“没有”了合规方面的要求。
上述公司的多位面试官坦言,如果仅使用公开的话务系统催收,收效甚微。互连众信国美项目部有“同事”同时办有五六张手机卡,信盟合肥公司有员工桌上同时摆放着四五部手机,胜德安徽公司的员工也几乎都会使用手机进行电话、短信“轰炸”。广聚源合肥的面试官明确表示,每天可以给持卡人本人打13通电话,并且可以自称是360公司员工,这样“更方便”催收,其员工也同时会办理多张手机卡。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如使用手机卡联系本人和第三方(持卡人的亲属、朋友、单位同事等),拨打电话次数就不再有限制。
记者注意到,在进行私联时,如果对方并非持卡人本人,则催收员不会轻易泄露自身真实平台名称,互连众信国美项目部有员工有时会自称“拍拍贷”,有时说是建设银行,有时又是“小美易卡”,总之不能说是国美易卡,主要原因是怕“懂行”的客户录音投诉。
“私联”中的语言暴力:持续骚扰亲友施压
《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提及,以语音形式(含智能语音)进行告知式催收,催收频次应严格控制在合理、必要的范围内,同一金融机构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对单一债务人拨通电话频次每日合计不应超过3次。在互连众信交行信用卡培训中,培训手册上称“联系第三方时,一天内严禁超过5次”。
记者通过暗访了解到,互连众信国美项目部和信盟合肥、胜德安徽和广聚源合肥公司对使用私人手机进行催收几乎都没有限制,且鼓励员工办多部手机和多张手机卡。
在用私人手机对持卡人本人和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家人、朋友、工作单位、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催收时,催收人员的语气态度、施压话术可以变得非常强硬,呼叫次数也没有任何限制。记者注意到,上述公司的大量员工存在言语暴力或侮辱,甚至开黄腔、性骚扰持卡人家属,有的默许员工使用私人手机频繁骚扰持卡人的工作单位,还有的通过搜索债务人的社交账号留言进行骚扰等等。
有员工表示,催收就是要给持卡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压力,由于逾期人员往往会故意不接电话,所以私联主要是从第三方入手突破。
《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还提及,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向金融机构提供完整的催收记录。相关记录应至少保存2年。在使用私人手机催收时,实际上绕开了必要的记录环节,让人无据可查。
一份催收“宝典”:“场景化作业” 一人分饰多角
在广聚源合肥公司培训期间,培训专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催收“宝典”,其表示无论是用系统电话还是私人电话,都可以参考这份话术,“催收一定要场景化作业”。
话术载明,催收员可以一人分饰5个角色,从上班开始打电话,可以分别代表“正常账单提醒部门”“催收部门”“法务部门”“诉前调查科”“结清部门”,分不同时段给同一持卡人打电话。不断对其进行施压。
在互连众信国美项目部,有员工会用支付宝向持卡人故意转账,并留言“还钱”,还有的会用甲方公司要求的外呼系统迅速打完持卡人电话,甚至在对方来不及接电话的时候就挂掉,在完成必须的拨打频次以后,又用私人手机联系其家人朋友或者工作单位,以此提高还款“效率”。
此外,在上述公司中,催收员之间相互配合拨打电话“演戏”,以“到点查账”来促使持卡人必须在当天几时以前完成还款,否则“后果自负”,都是所谓常用的催收“技巧”。
行业待规范
催收业蓬勃发展
相关规范正在跟进
记者在为期一个月的暗访中发现,各家公司对催收员本人的约束并不强,处罚措施也并不严厉,在实际催收过程中“擦边球”行为比比皆是,甚至不乏触及法律底线的“暴力催收”行为。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6550家,实收资本8226亿元,贷款余额8431亿元。在这一背景下,催收业蓬勃发展,但其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今年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曾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等细则。
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规范要求。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催收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待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将替代指引。
8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催收”做出相关规范,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催收贷款时,不得侮辱、诽谤、恐吓、跟踪、骚扰,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公开借款人身份、住址、联系方式、联系人等相关信息等;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催收等。
(据《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