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孙廷铨与山雨楼

日期:10-24
字号:
版面:第A12版:A12       上一篇    下一篇

□宋玉谋

在博山区峨嵋山西北麓,有一个名叫“大街”的市场,平日里商贾云集,市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在大街南头中段,有一座坐东朝西的明清风格的四合套院,当地人称为孙家相府,这便是孙廷铨故居,距今近四百年。

孙廷铨(1613—1674),字伯度,又字枚先,晚号沚亭,又号沚园灌长、灌长氏,益都县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大街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考中举人,翌年为进士,任大名府魏县令,后调抚宁(今河北秦皇岛抚宁区)推官。清顺治元年(1644)授天津推官,后历任吏部主事、太常寺少卿、户部左侍郎等职。顺治十二年(1655)十月晋兵部尚书;顺治十三年四月调户部尚书;顺治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调吏部尚书,如此是称“三部”尚书。康熙元年(1662)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康熙三年,刚过五十岁的孙廷铨以“怔冲之疾”告病还乡回到颜神镇,康熙帝亲书“为帝者师”匾额相赠。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初八,孙廷铨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康熙皇帝闻之“甚悼朕怀”,亲赐御碑、谕葬,谥号“文定”。著有《颜山杂记》四卷、《南征纪略》二卷、《汉史亿》二卷、《沚亭集》等。其中《颜山杂记》成为研究与了解博山历史的重要史料。《南征纪略》收录于《四库全书》。

这处博山大街上的孙廷铨故居,为明清风格的四合套院,砖木结构,三进院落,原有房舍50余间,现有建筑31间,系孙廷铨在京为相期间修建。故居现占地171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32.29平方米。

孙廷铨故居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进院中一座高耸的北楼。这北楼是一座五层的楼阁(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二层有“阳台”,前出厦,是孙廷铨藏书之处,名曰“山雨楼”。“山雨楼”该是取自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诗句。

孙廷铨在京做官时,曾请画家朱珏绘制了《山雨楼图》。当时的文坛名人孙承泽,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吏部左侍郎胡兆龙,文学家龚鼎孳等人题跋。其中,孙承泽题跋:

山雨楼图者,枚先太宰图,其读书之楼也。太宰家,青之颜神镇。海上诸山蜿蜒而来,结聚于此。林麓娟秀,溪流回合,大江以北,所未有也。太宰久宦长安,思归未得,乃绘而为图。高楼矗起,岿然其中。楼无不宜而曰山雨者,海气挟雨,滃然东来。四顾如画,集于一楼,其最胜景也。每公于退食,焚香展卷,宛如登临其上而载歌载咏也。往时,大司空刘清惠好楼居而未能构,文衡山作《层楼图》以赠之,至今传焉。近年,于姜党先生思其乡之山水,某宜亭,某宜阁,某宜桥梁,绘为意先卷。彼时士绅多羡而题之。太宰之卷图耶,楼耶,要不必问而其意则远矣。居严重之地,事务鞅掌,议论烦杂,人所敛眉棘手者独处之,以正静整暇具于是卷见之矣。余尝言,古之能办天下事者,皆如不欲办者也。故当车书玉帛,兵陈盟会,纷纭劳攘而意境翛然。尝有山林空寂之气,故足贵也。太宰有之矣,其楼之为图,图之为楼,举足慕也。

落款:顺治辛丑七月十四日,雨中题于砚山斋。退谷泽。钤印:研山斋,承泽,退谷逸叟。

除孙承泽以上题跋,还有梁清标、胡兆龙、龚鼎孳等人题跋。

从题跋便知,画卷中的“山雨楼”是在颜神(博山古称),因孙廷铨在京为官不能居住,常思念家乡而请人所绘。2017年6月,北京保利公司以103.5万元人民币将《山雨楼图》画卷拍出。至今,孙廷铨这座“山雨楼”保存十分完好,也是院落里边保存最完好的一栋建筑。山雨楼最初藏书甚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前图书全部流散,现部分藏书保存于山东省图书馆,书上有朱文“山雨楼图书记”印章。

孙廷铨建有私家园林沚园。顺治十七年(1660),孙廷铨请画家陆薪仿宋人笔法绘了一幅画《沚园秋望图》。画中园子内外川泽相通,有溪水蜿蜒而过,院落之间错落有致,奇花异草郁郁葱葱。石拱板桥下一水口从山上泻下,泽被山林。画中所现,不见亭台楼阁罗布,却是一派富有天然野趣的田园景象,景致令人心驰神往。钤印“陆薪,山中人”,题识“沚园秋望图。仿宋人笔法,呈枚翁老先生玄诲。晚学陆薪”。画中有孙廷铨本人所题后跋:

予有蔬园在孝水之涘,虽广不逾三亩,而面山背郭,梧柳深茂,清流贯乎其中,行者顾而乐之。其临水处可因高为台,俯仰瞻眺。若盛夏之日,解带婆娑,濯缨其侧。于时复值白鸟连波,文鱼激水,四围山色,远近窥人,亦诚足使幽情畅叙也。又双峰并起于其南,峡间故有横桥广渡。循峡徐进,则泉涌山根,往往触石而出。

晴澜渌漪,遥注乎此。梁之下,居人为堤萦之,半入邻闾,用资浣漱;半潆沙石泻于广川,齿齿潺湲,过予短垣而去。是一水分流,皆为园有,因采蒹葭之诗,命曰“在沚之园”,信可乐也。予既羁绁仕路,寒暑未得暂息,常怀抽簪理钓之思。

兹寓书儿辈临流作屋,又命武林陆生为写此图。顾园无可图也,图其山溪林木周给于园者。若夫车怠马烦,疲形倦想,聊一展对,则不禁其适适然如在濠梁之上矣。其独言秋望者属,当命笔之日,则白云红叶点缀秋山时也。然而举秋以概夏,则四时具焉已。夫士君子之处世也,休拙安于所欲而拘旷存乎用心。彼其欲深者其乐微,虽平泉金谷,极宇内之绮丽,犹未足以骋其淫志而充其侈心。夫苟宁淡寡求,凡物皆可流连自得,而况乎山高水清,近在襟带,归云晴树,具不移席如予园者。虽无绮丽之观,安在乎不可以托业怡生,消释凝滞也耶?然则后之君子览此图者,其幸勿驾言广大而笑予之陋也。

落款:顺治庚子三月,益都孙廷铨沚亭识。钤印:孙廷铨、山雨楼、乐堂。

除了孙廷铨本人题跋外,另有三人题跋:胡世安(康熙秘书院大学士),刘正宗(顺治文华殿大学士),梁清标(康熙保和殿大学士)。以上题跋四人均为当朝大学士。但图中所述沚园在何处,画中和题跋没有明确点明。

对于沚园到底何处,其实,孙廷铨题跋第一段落,描述的正是孙廷铨故居周边景象。

1.题跋中“孝水之涘”“面山北郭”。孙廷铨宅院在孝水之畔,定是无疑。“面山”指的是孙廷铨故居南面的峨嵋山;“背郭”是指北面的颜神(博山)古城。古城不大,城池周长1726米。古城墙基即现在的新建一路、中心路(新建二路)、新建三路、新建四路合围,古城便在此合围之内。1950年修路时,古城墙被拆毁。

2.“其临水处可因高为台,俯仰瞻眺”。说的是家宅或沚园处,尤其是孝水两岸地势高,且东有峨嵋山,西有凤凰山,站在“平台”高处,远眺孝水,“幽情畅叙”。

3.“又双峰并起于其南”,指孝妇河东西两岸的峨嵋山和凤凰山,在孙廷铨家的南边和西南。

4.“峡间故有横桥广渡”。指架于峨嵋山与凤凰山之间的“永济桥”,当地人称为“七孔桥”。

5.“循峡徐进,则泉涌山根,往往触石而出”。意指顺着山体,看到的是从山体根下或石缝中泉水细流,继而汇入孝妇河。博山城不仅东有峨嵋山,西有凤凰山,且三面环山,夏季雨水充沛,泉水从山体石缝中流出,当为自然之景。

以上所论,沚园在博山定是无疑,应在其家宅附近或峨嵋山近邻。经与博山人士翟松厚交流得知,民国十八年(1929)谭景文编著《博山县乡土志》记载:“(善庆庵)在大街南首路东”“(沚园)在善庆庵南,为孙廷铨别墅,今废。”如此,沚园在博山大街南头路东,峨嵋山北邻,无须再论。

在孙家相府斜对过,当时还有一栋非常显眼的五起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是当时颜神镇最高的建筑,据说与孙廷铨“山雨楼”建筑相似,是博山大街李道台府主人李泽长所有,人称“道台府”,俗称他为“李道台”。

“道台府”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是一处五进院落,坐落于博山大街中段,临街,大门坐西朝东,与孙家相府为斜对门,原为蒋家大院,后因缘际遇转至李家,并不断扩建修缮,成为当时山城一景。“道台府”有上百间房屋建筑,院内有甬道、假山、古树、佛堂、花厅等建筑。院中有最豪华的二层建筑名曰“扬州阁”。据有关资料,“道台府”五起楼与淄川洄村古楼极为相似。

洄村古楼地处淄川区昆仑镇洄村,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楼阁式四合院建筑,青砖青瓦,墙体厚重,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现存民居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主楼坐北朝南,为四层楼阁式建筑,每层高低不同,整楼高20米,正房三楹,进深一间。一、二层辟有七棂石窗,楼前有石阶直上二层,并有月台,护栏上图案雕刻精细。楼内有楼梯可登,极为窄陡,仅能容一人上下。二、三层为方砖铺地,四层为木质地板。三层墙体有方孔,或用于观察,或为修缮房屋时所用。四层空间宽大敞亮,可看到楼顶尖的脊梁、椽瓦构造。透窗向外远眺,村内农舍及周边村庄、田野等一览无余。整个建筑螭首挑檐,正脊、两檐安置走兽、瓦当。据传,主楼有地宫一处,现已填平。院内东、西建有两楼阁,皆为三间二层,楼高14米,紧依主楼两旁。厅房在南,三间一层,高8米。

据传,三座楼阁之间有地下通道相联,可通往村外。东西两座阁楼都有后门可去花园,不用走院子。如遇困境,能够维持生活,并固守待援。如此说来,这座楼阁式四合院建筑不是日常普通居所,其功能似是防匪防盗或避难等关键时期生活备用。院内空地不多,站在这处三栋楼阁和一层厅房组成的院落内,给人的感觉便是楼阁高耸入云,浑厚雄伟,森严威武。

应该说,山雨楼、“道台府”五起楼、博山马行街赵执信原故居的“光啓阁”、洄村古楼,这四座建筑都很相似,且山雨楼、光啓阁、“道台府”五起楼,在当时的颜神镇呈三足鼎立之势。

洄村古楼最初建造主人现今无人知晓,而最终居住者为本村李姓人家,当地村民俗称李家大楼。对洄村古楼原主人是谁,众人说法不一,网上亦有一些传说,但至今没有让人信服的佐证和官方定论。只是,这三四百年来,洄村古楼几次易主,最后转手到李家。当然,无论原主人是谁,现已无关紧要。如今,这些古建筑都已成为国家或集体所有。

近年来,网上有说法,孙廷铨故居的“山雨楼”是洄村古楼,其实并不属实。且不说洄村古楼是否孙廷铨祖业或孙廷铨建造,只从《山雨楼图记》中便可一目了然,看得明白。因为《山雨楼图记》明确说明,“山雨楼”在青州颜神镇(博山)。而颜神镇明清时期从来没隶属于淄川县管辖,洄村在明清时期也没有归颜神镇。也就是说,孙廷铨“山雨楼”不在洄村。且孙廷铨生活根基在博山,尤其是他晚年“告病还乡”后,在博山家宅起居生活,包括日常待人会客、读书写作、外出考证、闲时赏景,会更加方便,不会把时常用来读书的藏书楼,建在远离家乡三四十里外的淄川县洄村这栋威武森严的用于防范之宅院。关键是,博山大街孙廷铨故居院落中藏书楼“山雨楼”,几百年来,孙廷铨后人及博山当地人口口相传至今,且早已有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