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我国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可见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主治医师张琳清介绍,随着霜降的来临,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肃杀的景象。霜降之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养生。
饮食养生:
平补为主 少辛增酸
霜降时节,饮食宜以平补为主。可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益气固表作用的食物,如梨、苹果、柿子、百合、银耳、蜂蜜、山药、南瓜、红薯、胡萝卜、牛肉、鸡肉、鱼肉等。这些食物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梨具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可生食或煮水饮用,对于缓解秋季干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煮粥或煲汤食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山药健脾益胃、补肾益精,可清蒸或炒菜食用,是秋季养生的佳品。
秋季气候干燥,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葱、蒜等,以免加重秋燥症状。同时,可适当增加酸性食物的摄入,如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性食物具有收敛肺气、生津止渴的作用,有助于保护呼吸道黏膜,预防感冒等疾病。
霜降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注意适量,不可过度进补。对于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滋补品,如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等,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补之不当,引起不良反应。
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 适度运动
霜降时节,昼短夜长,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旺盛。因此,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蓄积。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和儿童则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早睡早起还可以避免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对身体的影响,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同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水平,使人精神饱满,体力充沛。
霜降过后,天气逐渐寒冷,早晚温差较大,人们应注意及时添加衣物,做好保暖工作。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感冒。
在穿衣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但要适度。秋季不宜过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以免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但当气温明显下降时,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颈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头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受凉后容易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颈部血管丰富,受凉后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腹部保暖则可以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受凉,因此要注意穿上保暖的鞋袜。
霜降时节,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寒能力,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过度疲劳,损伤身体。运动时间可以选择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此时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适合进行户外运动。
适合霜降时节的运动项目有很多,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项目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活动,避免受伤;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净的衣服,以免着凉感冒。
情志养生: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悲秋情绪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因此,霜降时节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可通过听音乐、看书、旅游等方式来调节情绪,放松心情。
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身体健康有益。
“悲秋”是秋季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伤感、忧愁等。为了避免悲秋情绪的产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也可以多到户外走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秋天的丰收和喜悦,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
穴位养生:
艾灸足三里 按摩涌泉穴
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艾灸足三里具有健脾益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等功效。
霜降时节,可定期艾灸足三里穴位,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周2-3次。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按摩涌泉穴具有滋阴补肾、平肝熄风、醒脑开窍、宁心安神等作用。
每天晚上睡前,可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然后用手指按摩涌泉穴100-200次。按摩时要用力均匀,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按摩涌泉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张琳清表示,霜降时节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饮食、起居、情志、穴位等方面入手,做好养生工作,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让我们遵循“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养生原则,呵护好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