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6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与现代生活融合,非遗才能既活又火

日期:10-22
字号:
版面:第A02版:A02       上一篇    下一篇

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落幕。本届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邀请了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展现了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从博览会盛况中,我们可以看到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新风采,它们既“活”又“火”,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随着各地积极践行文化“两创”,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在不少城市,过去鲜有人知晓的非遗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还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实现了既“活”起来,又“火”起来。

非遗的“活”体现在其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上。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非遗项目如马街书会、故宫金砖等,以AR、VR等技术呈现,让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这种技术赋能,不仅让非遗项目更加生动,也极大地拉近了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使得非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互动的生活艺术。

非遗的“火”则体现在它在年轻一代中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上。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仅欣赏非遗的美,更是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汉服设计师、非遗工艺的创新设计等职业的兴起,正是年轻一代对非遗热爱的体现。这种对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动力。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技艺的复制,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非遗传承人和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使得非遗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这种守正创新的态度,是非遗能够持续“圈粉”的关键。

非遗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口耳相传到现代的互联网平台,非遗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影响力更加广泛。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非遗相关视频分享量的增长,显示了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趋势。这种传播方式的更新,不仅让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不断与时代对话、与现代生活融合。通过创新展示方式、技术赋能以及年轻一代的参与,非遗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种既“活”又“火”的状态,不仅为非遗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贡献。

(伊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