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河北燕郊的刘敏最近苦于给失能的母亲寻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
刘敏的母亲需要24小时看护。前一阵,母亲感冒了,刘敏在手机上设置了8个闹钟提醒,生怕忘了给她喂药、拍背。此外,还要换尿不湿、喂水、查看大小便和翻身。照顾老人的重任和生活的负担压得刘敏喘不过气来。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将母亲送到养老机构进行看护,“我也要挣钱照顾她”。可咨询了多家机构后,因为完全失能,还有各种基础疾病,母亲被拒之门外。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接收的机构,却因为费用极高,让刘敏打了退堂鼓,“想给老人找个合适的养老机构太难了”。
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医养结合模式被认为是解决其长期照护、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根据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长寿时代中国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过去10年,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缺陷,机构作为集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的场所,照护功能不足,仅有五分之一的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
价格高的住不起 价格低的服务差
针对机构对失能老年人的接收能力和护理服务费用情况,记者近日对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顺义区、大兴区等地16家养老机构进行了探访和电话咨询。其中7家在其宣传公告中明确表示接收失能老年人,另外9家未标明。根据老人的失能程度,每月护理费为3000元至1.3万元不等。
采访中,有数家养老机构表示可以根据失能老年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但与这些贴心服务相伴的,是高昂的护理费用。相比之下,一些中低端养老机构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条件可能跟不上。有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通常采取多人间住宿和轮流护理的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舒适度方面有所欠缺。
刘敏对此深有感触。考察完那家能接收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后,她用了一个形容词——落荒而逃。
其他省市同样也存在此类问题。在记者咨询的山西运城多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家明确表示没有能力接收重度失能的老人,其余表示可以根据具体失能情况进行房间、护工安排。有个别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单人间住宿、护工一对一护理服务,但价格相对较高。按照2023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505元,平均月收入不足2000元,一些养老机构收费是这一数值的两三倍还多。
邹霞在安徽、上海等地从事多年养老机构管理工作。她发现,多数家庭在面对高昂的护理费用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护理的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来说,护理费用往往占据月支出的极大比例,给家庭财务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些家庭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失能老年人留在家中照顾,这不仅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也可能影响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人手不足性价比低 一些机构能推就推
“对双职工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亲自在家照护失能父母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比如工作压力使子女缺少时间随时侍奉父母;剧烈的人口流动也让子女很难与父母生活在照护可及的范围内;子女缺乏专业的照护技能,家庭缺乏专业的照护设备等。
他注意到,一些养老机构因怕麻烦或怕承担风险责任,排斥失能老年人入住;还有一些养老机构希望失能老年人入住,因为专为失能老年人服务收费更高、利润更多,而且失能老年人因不能随意走动对机构位置等要求较低,更有利于机构管理。
上海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包括其所在养老机构在内,很多养老机构的护工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且一个护工往往要同时照料数位老人,而失能老年人需要更加专注、贴心、专业的照护,养老机构的护理资源难以满足其要求。万一老人发生意外,养老机构难辞其咎,“性价比不高,所以不少养老机构‘能推就推’”。
10月3日,记者在山西省运城市调查期间,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服务中心作为运城市内唯一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其根据房间标准分为单人间1000元每人每月、双人间650元每人每月、三人间450元每人每月、夫妻间1000元两人每月。
记者注意到,根据护理标准还分为三级护理200元每人每月、二级护理(半护、介护)700元每人每月和一级护理(全护)1300元每人每月,另外加收取暖费和伙食费。
尽管服务项目中写明了一级护理包含全护,但当记者问及是否可以接收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的老人时,办公室内的两名工作人员对视一眼,均面露难色。因为护工收费较高但机构本身经费有限,导致现在机构内护理员人手不足,一名护理员至少要同时照料三四名老人,有的甚至要同时兼顾几个房间,这种情况下,一名完全失能的老人无法享受一对一的贴身照护,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很难第一时间响应。
除人手不足外,床位也较为紧缺。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临近供暖期,是入住的一个小高峰期。院内目前200多张床位,基本入住率能达90%以上,条件较好的单人间、双人间有时甚至需要排队。
照护力量严重不足 护理水平参差不齐
“护理员实在不够。”这是调查中,养老机构拒收失能老年人或者相关护理收费比较高时,给出的普遍原因。
“天津地区一家养老机构有70多位老人,但只有6名护工,连班次都没法安排。即便一些护工在工作中偷懒或技能不精,也不敢轻易开除,否则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一位在北京门头沟从事养老行业的人员告诉记者,特别是在照护力量方面,服务人员需求缺口较大,虽然有很多院校开设医疗护理专业,但毕业生不容易留在这个行业。
邹霞发现,不少护工在来养老机构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护理行业,属于农闲时期被同乡介绍来的。这些护工仅经过简单的短期培训,甚至有的未经过任何培训便上岗工作,他们不具备全面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开展护理工作仅依靠生活经验,许多护理方式不适合失能老年人,导致机构护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护理员紧缺的环境下,养老机构很难进行严格筛选把控护理人员质量,不少养老院是‘来一人紧忙抓着你就上岗’。培训时间只能占用护工的休息时间,导致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相比脱产培训大幅下降。”邹霞在调研期间,经常听到护工说对失智老人的异常行为感到害怕,这明显是缺乏对失能老年人的相关认知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护理员也有苦难言。早上5点起床,帮助老人洗漱穿衣,此后严格按机构的时间协助老人吃饭、喂药、收拾房间,安排康复娱乐活动、洗浴等,此外还要应对老人突发情况等,这一系列繁琐又日常的照护工作要持续到晚上9点,夜间还需要每隔两小时起来查看老人的情况。虽说养老院规定每月有4天休息,但由于照护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护理人员不足等原因,院内规定每月的休假需要向护理班长和护理主任申请,许多护工半年没回家还得不到准假。
这是52岁的刘曼在位于东北地区某地级市养老机构工作时的常态。在这家养老机构中,因脑梗、心梗而导致偏瘫的老人占了一半。
与上述工作对应的是基本工资2500元,护理一位老人的绩效是500元,每月休息4天,不休息满勤一天多80元,日常食宿还需扣掉每日7元。“工资低,活又累,很多人干了半年就辞职了。”刘曼说。
职业晋升路径受限,是护理员不愿意长期坚持的另一个原因。多位受访者提出,“干好干坏一个样,没啥发展前途”。
东北地区某地级市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张楠今年44岁,是机构内最年轻的护理员。前两年为了安置病重的母亲,他来到机构一边为母亲养老一边在机构内打工。
张楠曾在东北某省举办的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目前是护理班长,但他多次想过辞职。“机构内没有完善的晋升渠道,除了护理员,上面就是护理班长,再上头就是护理主任,再往上就是总经理。全院100多名护工1个护理主任,我做到护理班长也就到头了。护理班长一个月比普通护工多500元,责任却很大,哪个新来的你不帮衬一把。”
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对护理员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不一样,孩子朝气蓬勃,让人看到希望,而老年人体弱多病。在机构里照顾老人,就要看着他们走向人生的终点,很悲凉。”邹霞在一线工作了14年,她深知其中滋味,“当你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因病痛无法进食、生活不能自理时,或是深夜听到病弱老人发出难受的呻吟时,你怎么会不跟着难过呢?”
受访专家指出,专业护理院是照护失能老年人的根本支撑,专业且相对集中的机构照护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在专业机构接受照护的失能老年人生存时间平均为44个月,而在家接受照护的老年人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7个月。
但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目前各省(市、区)公立的专业护理院不多,民营的专业护理院数量也偏少。除江苏、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情况较好外,其他省份均不同程度存在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床位不足的问题。
“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不等同于一般的家政服务,要求更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陈学斌建议,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从业人员地位、待遇等,让其获得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使其安心、乐意、光荣地为老年人服务。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