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酒吧”兴起:是学术还是娱乐?
日期:10-16
近日,在“我在酒吧听社会学讲座”“微醺学习法”等一系列帖子的爆火下,“学术酒吧”这一新兴事物迅速崛起并吸引了大批公众的关注。如今,“学术酒吧”正逐渐拓展出北上广,蔓延至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全国多个城市,成为一种新的城市青年文化现象。然而对此全网一直争议不断,“喝酒和学术怎么能搞到一起?”,也有参加过“学术酒吧”的人在结束后反映:“在酒吧里根本学不到什么真知识,感觉只是看讲师们装一装罢了”。诸如此类的质疑与批判数不胜数。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酒吧里搞学术,真的可行吗?
传统意义上,学术讨论和研究通常被认为是在严肃、正式的环境中进行的,比如大学教室或者学校会议室。然而,“学术酒吧”将学术讲座带入了酒吧这一校外休闲和放松的环境,使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提供一个非正式的学术空间,让原本看似高深的学术讨论更加容易接近,打破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学术酒吧”的出现让不少研究员和教授们走出象牙塔,让人文社科类的学者们能够凭此了解到大众的想法,让大众也能够了解研究员们每日研究的内容,通过讲座这一形式完成普及与反馈,让学术真正地回归大众。
但严格来说,尽管“学术酒吧”对学术交流大有裨益,我们也不应把其划分进学术活动的范畴。我们不应将其和真正的搞学术混为一谈,应当明确二者的区别与界限,切勿将严肃的学术娱乐化。无论在一场酒吧讲座里,是否有真正学术性的输出、有多少完成了成功的输入,或许人们需要的只是一种与“正式”相悖的反差,一种开放的、自由的互动交流的空间。
(马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