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晋楠(化名)正上初中四年级,身高1.7米左右,看上去文质彬彬。他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但是,近几个月来,晋楠逐渐出现了双手抖动、不能自如抓握的症状,右手更是没办法握笔写字,严重影响了学业。明年就要中考了,家长和晋楠都很着急,父母带他去综合医院进行了各项检查,结果晋楠的身体没有问题,心肺功能也很好,父母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他摆脱困境,后来经人建议来到专科医院就诊。
    儿少心理科专家经过详细的诊视,发现晋楠不仅有双手抖动、不能自如抓握的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持续被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所困扰。针对晋楠的情况,医生给他开具了相关药物进行系统治疗,同时建议配合心理咨询以利于更好康复。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了解到,在晋楠上小学之前,如果他想要一个心仪的玩具,他的欲求80%能够被满足;上小学之后,情况就变了,他被要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能一味贪玩,这时候他再想要一个心仪的玩具,如果这个东西与学习无关,那大概率是不会被满足的。一次、两次这样的欲求被拒绝了,晋楠小小的心里有些无助,当第三次的诉求仍然被拒绝之后,晋楠就不会再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了,哪怕这个需求是合理的,由此晋楠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也难以生发要满足自己需求的动机,这就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形成。
    咨询师感叹,在这样的境遇中长大的孩子是多么可怜!毋庸置疑,父母当然是爱孩子的,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一种限制和高压却让孩子逐渐失去了表达自己合理需求的动力。就这样,一个孩子在长期的压力、约束和控制下,持续体验着紧张、焦虑以及担心恐惧的情绪,逐渐出现了口吃、咬指甲行为,以及憋闷、气短,还有双手颤抖,不能自如地抓握等躯体症状。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运用催眠技术,引导晋楠进行身心放松,去释放压力,以及紧张、焦虑和担心、恐惧等情绪的时候,孩子的内在会自动响起一个责备的声音:“你不能放松,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能放松?”孩子已经内化了一个严苛的父母形象,他自动地让自己时刻处在高压的监控状态下,一刻也不得放松。
    晋楠几乎每天都会做噩梦,梦境是对自己各种形式的追杀场景,当咨询师问到:“这么恐惧的梦你不会害怕吗?”晋楠有些漠然地回答:“已经习惯了。在被噩梦惊醒后的一个小时左右,还是会有些后怕。但是几乎天天做这样的噩梦,时间长了,我都习惯了,没那么害怕了。”看着表情平淡的晋楠,咨询师有些心酸。
    当谈到晋楠与父母的关系时,让他评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如果设定0-10分,0分表示父母一点也不理解自己,10分表示父母非常理解自己,看他能给父母打几分?他给爸爸妈妈的评分分别都是2分。咨询师问:“这个评分如果要提高1-2分,爸爸妈妈要怎么做?”晋楠想了想回答到:“希望爸爸妈妈少给我报一些辅导课”。所以希望为人父母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要放下自己的掌控欲,多听一听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接纳的成长环境吧。
    晋楠的双手抖动、不能自如地抓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想得到或掌控的东西,抓不住,没有能力掌控;需要放弃、放下的东西又不能完全地放弃,也不能放下,既抓不住又放不下。双手不能自如地抓握,很形象地表达了孩子内心的这种冲突和无助。
    结合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及催眠的运用,晋楠的情况有所好转,他说自己能够感受到放松了,感觉身上轻快一些了,心里的压力也减轻了一些。但是,晋楠的康复之路,不仅仅需要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理念需要调整,以及晋楠自己改变的动机。祝愿晋楠早日康复!  (蒲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