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1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任务下派“层层提速”该刹车了

日期:10-10
字号:
版面:第A11版:A11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汇报;1周时限变成2小时反馈;工作刚展开,就要交总结……这种“层层提速”的工作模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无休止的赛跑中。

任务下派提速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各级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执行任务,提高工作的专注度和紧迫感,更好地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但是当下一些地方的“层层提速”却打乱了原本应有的节奏,让质量在速度的追逐中逐渐失守,执行任务者也在高压之下疲于应对,让本意良好的任务下派变成了一场艰难的跋涉。

如此一来,“层层提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任务下派通常是为了将目标分解并落实到具体的执行层面,推动整体工作有序开展。然而,当任务下派演变为层层提速时,情况便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任务下派层层提速似乎展现出一种“雷厉风行”的行动力,仿佛能以最快的速度响应需求、解决问题。在紧急情况下,这种方式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迅速达成目标。但另一方面,任务下派层层提速也可能导致执行出现偏差,为了赶进度,可能会忽视任务的质量,甚至给基层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焦虑与疲劳,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任务下派层层提速,到底“提”了什么?“拼”的又是什么?

提了形式主义的“效率”,拼的是政绩的“面子工程”。任务逐级下压,时间也是不断缩减,到了基层甚至可能上午部署了工作,下班前就要报材料。“五个指头有长短”,机械性地压缩工作周期,一味追求速度,层层提速,实际上是各地为了显示积极响应和高效执行,只注重完成任务的速度,而忽视了任务的实际质量和效果。基层干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认真落实,经常仓促上阵、糊弄了事,最终只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的效率提升,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可能是走过场、敷衍了事,导致最终成果不尽如人意。

提了基层工作者的焦虑,拼的是基层的“超负荷运转”。随意加任务、提指标、缩时限,看似是一种追求效率的表现,实际上违背了客观规律,急躁冒进。不断加快的任务节奏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对,心理压力急剧增加,甚至影响基层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基层单位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被迫承接层层提速的工作任务,不得不加班加点,超前完成工作。这不仅降低了工作质量,也让基层工作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了决策的盲目性,拼的是短视的“一时之需”。在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的前提下,一味地追求速度,可能导致决策的不科学、不合理。提速仅仅是为了应对“一时之需”,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性的思考,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比如完成任务后缺乏有效的巩固和持续跟进,问题容易反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不合理的层层提速不仅造成了任务执行质量难以保证,也给基层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影响到决策的长远发展。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造成了任务下派层层提速现象?

错误的政绩观。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所谓的“政绩”,把“速度”“表面成果”当成快速晋升的捷径,只追求数字上的好看和上级的关注,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他们不顾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强行推动任务快速完成,陷入了盲目追求速度的“怪圈”。这种功利性的追求导致层层提速现象的出现。

不合理的压力传导机制。上级部门自身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如政策要求的紧迫性、社会舆论的关注、上级领导的期望等,这些压力使得上级部门急于看到成果,从而将压力快速向下传导,不断提速,认为只有通过提速才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目标,反而忽视了基层的实际承受能力。在这种高压之下,为了避免被问责,基层只能拼命加快速度,而无法真正深入思考和妥善解决问题。

脱离基层实际的主观判断。部分领导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中,他们往往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对不同意见和实际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在没有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仅凭主观判断就草率地作出任务安排并要求快速执行。在这种片面认知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对某些任务产生过高的期望和紧迫感,作出的决策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激进性。

“层层提速”看似加速冲刺,实则急躁冒进,是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化繁为简,不搞“繁琐哲学”,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的关键所在,不能为“层层提速”之类的形式主义所累。

要真干事,别把形式当成绩。一级有一级的任务,一层有一层的责任。上级机关要明确权责,勇担重责,坚持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承担,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责任转移、把任务转嫁、把标准拔高。

另外,在派任务、提要求时不能只有指标、没有指导和帮助,要直面基层面临的人手不足、专业能力待提升等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基层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瞄准上级要求,少给自己“加戏”,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要深探求,不要拍脑袋瞎指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级机关在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任务和指标,在下达任务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任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比如向乡镇部署传达任务时,应当按照乡镇的面积、人口、财政等状况区别对待,严之有度、抓之有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设置合理的缓冲期,及时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和困难,不断调整完善,做到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用好反馈机制,不能仅仅以任务的完成速度和数量来衡量工作的成效,而要更加注重工作的质量、效益和长远影响。

要出实招,避免工作浮于表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事创业要坚持说实话、用实劲、出实招,不搞半点虚假和浮夸。首先,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不以速度论英雄,上下级单位要统一工作任务的时间要求和工作标准;其次,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通过挑重点、挤“水分”、减条目、看实效等科学的考核方式,将群众评价、业内评价、上级部门评价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潜心干事创业。此外,加强监督,对那些热衷于“自我提速”的干部,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让实干成为主流风气。

“提速”不是目的,干好工作才有意义。把基层真正从“形式”中解放出来,营造出风清气正、唯实唯先的好生态,这是基层干部群众最想看到的。 (据《山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