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最美婴儿啼哭声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A09版:A09       上一篇    下一篇

□邵振英

我是一名接生了数以千计婴儿的妇产科医生。宁静的产房里,婴儿的第一次啼哭声,对我来说就是最美的音乐,如同月光洒满了心田。

我今年已八十多岁,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工作。1964年3月,我从淄川区王村公社医院调到太河公社医院。太河,地处淄川东南部,位于金鸡山下,淄河两畔。这里是个纯山区,虽山青水秀、群山连绵、风景优美,但域内交通十分不便,出门就爬山。我刚去时,一位当地的老中医对我说,你看到哪里的草稀了,发黄了,那就是踩出来的路。我在这里从事妇产科工作,一干就是七年。

记得1965年秋后的某一天下午3点左右,一位中年男子匆匆跑到医院,说他老婆马上要生孩子,请我出诊。那时候在这一带山村,有人生孩子都是找“接生婆”,为了推广新法接生,我们妇产科医生都是随叫随到,开展所谓的“炕头接生”。他家住余粮村,是依山傍坡盖的几间石头屋,离医院有十几里山路。这位男子领路,我一路紧赶慢赶,一进门,就对产妇进行了详细检查。傍晚时分,产妇终于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婴。我做完了一切处置,并嘱咐了注意事项,天已经黑了下来。领我来的男子还要照顾产妇,我只好一人返回医院。走出大约四五里路,到了金鸡山下,我不慎一脚踩空,滚下了山沟,往上一看,至少有四五米深。我强忍疼痛,奋力攀爬。

天色已晚,院长卜祥林知道我已出诊大半天,便与另一位大夫一起来接我。他们怕与我走岔了路,就边走边喊,空旷的山野加上回声,我隐约听到了他们的呼叫。他们顺着我的呼救声终于找到了在山沟里挣扎的我。他俩把我拖了上来,幸亏只是受了点皮肉伤,我们便相扶回到医院。

1971年,我调回淄川城区的黄家铺医院(现在的淄川经济开发区医院)。记得有一年正月初四下午,周村萌水有一名孕妇,走娘家回来路过张博路黄家铺铁路桥附近时,感觉就要临产。她丈夫跑到医院请大夫,在家休假的我得知消息后赶赴现场,将她接到了医院。由于及时住了院,产妇顺利分娩,母子平安。新春佳节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我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产妇住院三天,我每日三餐都在家做好饭,给她送到病房里。她满月后,阳春三月,夫妻二人怀抱着孩子来看我,非让孩子认我“干娘”不可。

几十年暑去寒来,日日夜夜,我接生的孩子无计其数。如今,他们有的已年过半百,年轻的也已过而立之年。有些在外地工作的,春节回家总不忘来给我拜年,进门就亲切地喊“娘娘”,令我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