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精品果园实现乡亲“共富梦”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A04版:A04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23日上午,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户王标一边接待客户,一边指挥工作人员调试即将启用的冷藏低温库,手机来电的铃声和收到微信的提示音梅花间竹般响个不停。

今年36岁的王标是淄川王赢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从12年前的一名退伍军人,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80后”创业“新农人”,王标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崛起,凭借当地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大窎桥村建起4个瓦厂、2个建陶厂和1个草酸厂,后来因多种原因相继没落,村民们重回以农为生。

2012年,当王标退役回到家乡时,淄川区以杨寨镇为中心,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北方建材产业中心,他先后在父亲的陶瓷釉料作坊和哥哥的建陶厂帮工,后来负责1个建陶厂的生产经营,并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5年后,当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吹进大窎桥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王标萌生了独立创业的念头,把目光投向了那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

经过多方考察,随着土地集约化和特色种植的迅速发展,2017年,王标从大窎桥村流转土地500余亩,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把主要精力投向了50亩阳光玫瑰葡萄园。

说起创业初始阶段的艰辛,王标连说了几个“不容易”,那段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为了学技术,我曾在云南的一个阳光玫瑰葡萄园免费打工3个月,不要工钱,不用管饭,啥活都干,回来后一试,效果不理想,因为山东云南两地的气候不一样,种植方法也相差很大。”王标回忆道。

但王标没有退缩,凭借着在部队磨练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又到胶东莱西、大泽山等地潜心学习种植技术,反复实践,不断摸索,2020年,50亩葡萄园终于迎来了丰收的一刻。

天道酬勤,不负耕耘。

进入9月,阳光玫瑰葡萄迎来了收获的黄金期,记者看到,种植园里一串串挂满枝头的葡萄穿上了浅蓝色的“新衣”。据了解,这些“新衣”不仅能增加葡萄的光合作用,还能预防和减少病果、病虫害等问题,同时改善果面光洁度,提高优果率,进一步提高葡萄品质。

近年来,阳光玫瑰葡萄以其皮薄、多汁、富含维生素C备受市场追捧,这款葡萄引进自日本,当年在国内试种成功并量产时,每公斤卖到160元—200元,还供不应求。

王标对记者表示,“这片葡萄园在富硒带上,因土壤的天然优势,种出来的葡萄口感不但香甜脆,还有很好的抗氧化效能,除出口东南亚国家外,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品质好的每斤能卖到40元—50元。”为保证质量和口感,种植园里的葡萄产量控制在亩产1500公斤—2000公斤。

在精心呵护葡萄园的同时,王标对400多亩流转土地的粮食种植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亩均产量和上缴的流转费用,在村里都名列前茅,王标也被评为淄川区优秀人才、省级乡村之星,并当选为淄川区政协委员。

脱下军装,但人民子弟兵的底色永不褪。

“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合作社从村里的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员中招聘了30多名长期用工,每年季节性用工达到80人左右,让他们在家门口有活可干,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员工王艳群对记者说:“在这里工作两三年了,离家近,骑车四五分钟就到,不忙的时候不耽误照看孩子,一个月还挣三千多元,很满意。”

“除了葡萄种植,我们还进行了产业链延伸,从去年开始尝试葡萄酿酒。”随着王标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淄川区龙泉镇等乡镇的很多种植户慕名前来请教种植技术。王标说,目前,他成立的农业合作社正积极准备转型,利用种植和酿酒技术服务更多种植户,让周边更多人通过葡萄种植走上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