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举家从博山迁到张店,那时我刚上初一。安顿下来不久,父亲就带我去了市图书馆。那时市图书馆在共青团路北向的一条巷子里。西面墙上贴着《人民画报》《山东画报》等一些剪报……”说起自己的读书经历,市民陶安黎打开了话匣子。
陶安黎是土生土长的淄博作家,读书和写作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散文集《一墙之隔》、长篇小说《“驸马”之死》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本报讯》也将于近日付梓。多年来,陶安黎以他独特的阅读与学习经历,见证了淄博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变迁,这些变化也深深影响了他的生活。
陶安黎告诉记者,青年时代,他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从市图书馆借书。当时的市图书馆,资源相对有限,借书的流程也比较繁琐。他常常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书架间寻觅需要的书籍,然后排队办理借阅手续。
“如今,市图书馆不仅拥有海量的书籍资源,借书方式也更加便捷。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在线查询书籍、预约借阅,还可以在自助借还机上快速完成借阅手续。市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体验和学习的机会。”抚今追昔,陶安黎感慨万千。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传统的平面阅读已不能充分地满足市民对于知识获取的渴望,更多的人开始转向更为便捷、互动性更强的立体阅读方式。
陶安黎了解到,市图书馆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市民推荐各类电子书籍。此外,为了让阅读更加便捷,推出了“e齐阅”小程序,市民只需轻点手机,便可随时随地沉浸在书海之中。不仅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也让知识的获取变得触手可及。
“这样的服务能够让我们更加便捷地接触到丰富的书籍资源。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公园,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开始一段知识的旅程。”陶安黎对市图书馆推出的电子书服务赞不绝口。
新华书店也是陶安黎经常光顾的地方。过去的新华书店,没有今天的宽敞明亮和丰富多样,还是柜台式经营,书在柜台后的书架上一排排地陈列着,你想看什么书,要请站在柜台后的店员给你拿,很不方便。后来新华书店实行了开架售书,顾客可以自由地走到柜台里面,挑选自己喜欢的书。那时,能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便会带来无尽的愉悦。
随着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新华书店今非昔比,焕然一新,环境舒适幽雅,服务周到全面,书籍种类涵盖各个领域。而线上购书平台的兴起,也让买书变得更加便捷,正如陶安黎所言,“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想看的书籍就会送到家门口。”此外,新华书店还经常举办读书分享会、作家签售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
除了借书买书的方式发生着改变,市民参加文化培训也变得更加便利。“过去,文化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报名流程复杂。现在,从文学讲座到书画培训,从艺术展览到声乐辅导……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丰富的文化熏陶。”陶安黎深深感受到了公众文化服务就在身边的方便和舒适。
文化润民心,书香溢满城。淄博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提升,让越来越多像陶安黎这样热爱文化的人士受益,也让百姓的生活愈加多彩,更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媒体记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