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受到长辈的宠爱,在家中说一不二。别看他年纪不大,可玩手机游戏已经有好几年了。刚开始,他只是看着身边的大哥哥们玩,觉得很酷,慢慢地他也跟着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放学后一有时间就玩,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学习成绩当然不好。
    父母发现小松玩游戏上瘾,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开始控制他玩游戏的时间。可他此时已经停不下来了,家长不让玩,他就偷着玩。小松沉迷手机游戏,晚上玩到太晚,第二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在课堂上睡觉,无法正常学习。于是,父母带小松去看心理医生。
    面前的小松,衣着整洁,表情平淡,注意力不集中。在沟通过程中,他承认自己用于玩游戏的时间比较多,不让玩就浑身难受,控制不住地想发脾气,别的事情也干不下去。他觉得自己也没什么朋友,老师同学都不喜欢自己。
    心理医生认为,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一方面,会失去自我约束和控制,无法自拔,常常因为游戏忘记吃饭、不做作业,停止游戏会出现焦虑、暴躁、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成瘾症状;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生理问题,如视力受损,长时间沉迷游戏甚至引发脑梗等,有时还导致思考能力降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另外,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一些互相暴力伤害的刑事案件。
    家长应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尽到监护人的责任,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家长要调整心态,理性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全面接纳孩子,不嫌弃,有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许多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往往因为家庭环境不佳,亲子关系紧张,缺少家长的陪伴和鼓励,感到家长不理解自己的需求,孩子遇到困惑、感到无力,不敢或不愿和家长说,久之容易在网络游戏中寻找依赖和陪伴。
    一些游戏成瘾的孩子反映,父母将他们未实现的理想抱负强加给自己,强制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导致学业困难、压力大,导致他们借助网络逃避,或寻求成就感。由此可见,家长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困难,重塑学习动力。
    家长还需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矛盾性、反叛性、孤独感等心理特点,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善于倾听、理解孩子,在不违背成长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对孩子做有限度的让步。家长不要视游戏为“洪水猛兽”,要多了解些孩子喜欢的游戏特征,做到知己知彼,和孩子携手解决,而非强加阻断。
    (孙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