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慈善公益行为使人们在共同的善举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责任感,更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9月23日,第七届淄博市“淄助你”慈善公益交流会在博山区召开。众多来自爱心企业、爱心社会组织和社区慈善基金的代表齐聚一堂,分享他们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先进事迹和组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的经验做法。
    “在开展救助工作中,工作人员发现一些困难群众即使生病也不积极寻求治疗。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尽管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一旦涉及就医产生额外的费用,他们往往就会不舍得。”桓台县慈善总会介绍,今年以来,经过动员,全县有4家医疗机构承担爱心复明项目,3家承担骨病治疗,困难群众不仅可以享受到免费治疗,还能够选择自己认可的医疗机构,慈善事业与政府救助有效衔接,协助兜牢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近年来,“社区慈善”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社区慈善基金对接多方资源,开展慈善活动,打通了慈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向善、行善、乐善。
    “勇士社区慈善基金2022年6月成立,成立当天的捐款数额就超过3万元,现在回忆起当初的场景仍然很激动。”临淄区闻韶街道勇士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高敏介绍,基金成立以来,社区从过去单一依靠政府力量向主动开拓社会资源、撬动市场力量转变,以公益性为导向,健全“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机制,利用社区场景嵌入慈善文化元素,普及慈善法律法规,定期组织睦邻慈善市集,通过义卖义演形式弘扬慈善文化,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2023年11月,柳毅社区成立了张店区首支社区慈善基金。该社区积极开展“一人捐一元”公益慈善募捐活动和“烟火邻里”公益慈善市集,在辖区内营造公益氛围。社区“脸谱达人”石志义根据淄博各区县的人文地理特点,创作《淄博八大景》8幅脸谱作品,衍生10余种文创产品,将收入所得全部纳入社区慈善基金,用于实施帮扶救助、志愿服务等慈善项目,实现了社区基金的可持续性。
    “慈”是无私的关爱和扶持,“善”是真挚的友爱和相助,各种慈善社会组织在各自领域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让“行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起初,‘小小爱’是基于一份微小的善意而成立。”淄博市慈善总会小小爱公益团队创始人何丽介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爱公益团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志愿者加入。“每月团队都会走进社区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并定期探访孤寡老人。只要老人们快乐,我们就快乐。”
    淄博市爱蓝青少年普法服务中心的发起人周树彬,向大家分享了他过去十多年在守护留守儿童和关爱盲童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经历和感悟。“受助者同样能够成为助人者。盲童们利用自己在听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特长,积极参与到线下普法活动中,通过传递法治的温暖,引导广大青少年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预防犯罪行为。”他说。
    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今年9月5日起正式施行,交流会邀请山东大地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承卿律师作了专业解读。“新修改的慈善法不仅完善了慈善组织的相关制度和慈善募捐制度,还系统规范了应急慈善活动,并明确了网络平台在个人求助过程中的义务。这些改进将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在救援和救助过程中的效率,进而推动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全媒体记者董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