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淄博市博山区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发展和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作为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该区积极策划、主动作为,不断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文化旅游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采摘引领特色农业
    
    9月22日,随着淄博市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博山区的正式启动,这将为博山区的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当前,博山区源泉镇的猕猴桃已全面迎来采摘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踏入猕猴桃采摘园,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藤蔓交织的景象,颗颗圆润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散发着阵阵清新的香气。游客们三两成群,在园中谈笑风生,热闹而有序地采摘猕猴桃,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
    “现在到这里游玩,既能帮助农户提高收入,又能亲身享受采摘的乐趣,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正在猕猴桃园里采摘的游客李女士如是说。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采摘经济”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业态。在猕猴桃园里,那些圆润饱满的猕猴桃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享受采摘的乐趣。
    今年以来,博山区凭借草莓、樱桃、杏、梨、猕猴桃等“博山好品”特色农产品,推出了一系列采摘节活动,并发布了旅游采摘指南。同时,还专门定制了公交采摘专线,以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产品的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文旅结合让快乐加倍
    
    乡村振兴依赖于产业支撑,而产业发展需彰显特色。博山区持续深耕生态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等多业态的深度融合,使得“采摘经济”成为该地区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
    除了传统的采摘活动,具有独特魅力的“研学+”项目也逐步成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兴途径。“随着猕猴桃采摘季的到来,我们接到许多关于研学游的咨询电话,最受欢迎的是厚植爱国情感的红色研学游和开拓视野的地质研学游……”博山区源泉镇文旅办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近期,源泉镇辖区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景点、文化场馆等,已成为博山区旅游市场上的热门选择,备受游客青睐。这些场所让游客能够在“游中学、学中游”,实现寓教于乐,将学习与乐趣融为一体。以深度体验和实践学习为宗旨的多样化研学旅游活动,正逐渐兴起并持续升温。
    北崮山村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整合了焦裕禄秘密入党处、焦裕禄小学堂、民兵训练场、“焦桐院”文化中心、北崮山村史博物馆以及百村脱贫国画展览馆等资源,连线成片,创新性地开辟了一条红色研学旅游新路线;而开元溶洞景区则深入挖掘其地质资源优势,以打造“地质研学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探索地质研学旅游的新模式,推动“研学”与“地质科普”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地质旅游的新高地。
    “传统特色种植业想要聚人气、带财气、成本低、收益高,发展农业采摘是吸引游客和赢利的抓手。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坚持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创新积累,以实现猕猴桃产业的经济、生态、旅游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发展。”源泉镇党委书记李晓剑介绍道。
    
    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游客。如果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将“一日游”转变为“两日游”甚至“多日游”,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体验,还能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消费。因此,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新兴业态,近年来已成为博山区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和热点领域。
    “这里的气候特别舒适,空气清新宜人,是家门口的避暑胜地。”近日,在聂家峪宝泉上苑住宿的市民张先生赞不绝口,“尤其是这里的民宿造型独特,与自然融为一体,再加上配套的采摘、酒吧、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让人流连忘返。”
    聂家峪村曾是一个资源匮乏、产业缺失、集体收入为零的“三无”小山村。在前两年,当村里决定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时,村里第一位一本院校毕业生黄元孔毅然辞职回乡,他带领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扎根聂家峪村,成为了推动村里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提倡民宿升级、体验升级,适时推出‘民宿+生态采摘’模式,通过建设民宿周边游步道,打造体验区块,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采摘农业、体验农业,探索发展集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黄元孔告诉记者,依托9套精品民宿、音乐酒吧、采摘园、红叶谷等资源,如今的聂家峪村,已经成为集旅游、采摘、餐饮、会务、民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3年,这个仅剩百余户常住人口的小山村成功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由过去不到2000元增长到了20万元。
    在池上镇,像聂家峪这样的民宿主要集中在小峰片区、郝峪片区、聂家峪村、泉子村和北场村。这些民宿不仅提供住宿服务,还兼具户外露营和自助采摘等多样化项目。从零星分布发展到爆发式增长,它们已从单一的住宿场所转变为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目前,池上镇正努力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依托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成功打造了融合大自然、建筑、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的业态布局。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叠加,为乡村带来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不仅能在乡村欣赏到更加现代化的博山景观和充满活力的乡村风貌,还能接触到以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展示,正是文化和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博山区,正逐渐描绘出一幅宜业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该区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积极融入“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有效盘活村落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博山区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媒体记者聂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