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王艺臻
从实验室里博士团队调试的“口岸水尺计重系统”,到社区中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实践服务,从校企合作签约现场的握手言欢,到学科竞赛领奖台上的青春身影……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便是济宁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的工作缩影。
时序轮替,济宁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以党建为统领,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科研、服务全过程,以党建赋能学校高质量前行,为地方社会发展助力,走出一条“党建强、业务兴、服务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聚合力:织密协同网络,激活发展新动能
“党建不是‘独角戏’,而是要搭起‘大舞台’,让高校、政府、企业、社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长峰的这句话,道出了学院党建工作的核心思路。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该学院构建起“13167”党建工作体系,从党总支、党支部到每一名党员,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校地协同、校企联动、职普融通”的多元合作格局。
2024年11月28日,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与日照市工业学校党委开展“红色1+ 1”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双方党员共同参观展馆、分享党建经验,围绕课程共建、师资交流、科研互促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帮你们开发实训课程,你们的一线教学经验也能为我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该学院党员教师的提议得到了日照市工业学校同仁的积极响应,这种“职普融通”的合作模式,不仅打破了教育层次壁垒,更让党建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资源。
走出校园,党建共建的触角延伸到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今年3月,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一行走进中国电信日照分公司,在5G技术展厅内,企业工程师演示的“医疗物联网平台”与该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不谋而合。双方当即签订《“党建翼联”活动合作书》,约定在“党员联学、品牌联创、资源联享、服务联动”四个维度深化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该学院为企业输送信息技术人才,共同研发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这种“校企联合”模式已为学校拓展就业岗位100余个,推动多项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应用。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建引领的重要落脚点。在石臼街道银海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匾格外醒目。2023年7月17日,该学院与社区共同为基地揭牌,此后每月都有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老年人智能设备培训、社区信息化建设等服务。
“以前不会用手机挂号,孩子们手把手教我,还帮社区做了人口信息统计系统,真是帮了大忙!”社区居民王阿姨的夸赞,是该学院“党建+社会服务”的生动注脚。
博士赋能强根基:建强临时党支部,打造一线攻坚队
“水尺计重现场操作便捷性大幅提高,这套系统真是解决了大难题!”今年6月,日照海关技术中心工程师刘培海拿着测试报告,对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孟凡彬团队竖起大拇指。
“把党支部建在科研项目上、建在校地合作一线,让党员博士成为攻坚主力。”这是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探索“一线支部工作法”的核心理念。6月26日,博士赋能团临时党支部召开“党建引领博士赋能”主题党日座谈会,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合作方向:“人工智能+海关监管”“信息安全+港口物流”“光电科技+医疗器械”。
“国家要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博士党员不能只待在实验室,要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党支部书记的发言引发热烈讨论,最终确定组建6支“博士+学生”赋能团队,分别对接日照经开区、高新区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需求。
孟凡彬博士的团队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5年博士毕业来到学校后,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19年牵头成立学生工作坊,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在与日照海关的合作中,他带领团队深入口岸一线调研12次,最终研发出“口岸船舶水尺计重自动计算软件系统”及配套手机APP。
“每次去海关调研,孟博士都带着学生一起,白天跑现场,晚上改代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这样干出来的。”团队成员、学生泮雨欣回忆道。如今,这套系统已在日照海关正式投入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有害生物识别系统”,更让有害生物的现场识别精准度大幅提升。
临时党支部不仅是科研攻坚的“突击队”,更是校地合作的“连接器”。今年5月,日照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苏征一行到访该学院时,临时党支部党员主动对接,详细介绍科研成果。当孟凡彬现场演示“水尺计重系统”时,企业代表当场表达合作意向。
博士赋能团临时党支部带动23名博士参与地方科研,培养学生科研骨干50余人。这种“博士赋能”模式还结出了育人硕果。在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孟凡彬指导的滕璐团队凭借作品《天山雪莲》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实现学校在该赛事的历史突破。据统计,博士赋能团临时党支部成员,已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励7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
产学研融合促发展:打通转化链条,释放创新活力
“以前科研是‘闭门造车’,现在是‘开门迎客’———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陈长峰的这句话,揭示了该学院产学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变。
从一支65人的教师队伍,到拥有5名教授、34名副教授、23名博士的科研团队;从4个本科专业、6个特色方向,到2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学院以党建为纽带,不断夯实师资根基,打通“科研—转化—产业”链条,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产业发展。
“教师队伍是产学研融合的‘第一资源’”,党总支副书记、院长王玉锋说。该学院作为“日照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三大核心目标,推动职业教育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精准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通过“党建+师资建设”,实施“党员教师带头搞科研、带头促转化”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其党员教师团队正在牵头研发“医疗数据安全系统”,目标是应用到医疗卫生行业,保障患者的信息安全。同样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党员教师,与康复医学院合作,共建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智能康复设备”获国家专利,填补了省内空白。
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让博士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截至目前,该学院博士团队已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科研平台建设为产学研融合提供了“硬支撑”。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共建国家科学大数据日照节点,为地方企业提供数据存储与分析服务;依托“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称号,建立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从党建共建到博士赋能,从产学研融合到服务地方,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证明: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如今,在“13167”党建工作体系的指引下,该学院正以更昂扬的姿态推进“一融双高”建设。
这份“党建红”,不仅染红了教育科研的沃土,更照亮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