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8-09版:城事看点-2023年10月31日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8-09]城事看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泥滩上骑“泥马”,其实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老吴和老刘为了照顾记者这名新手,特意选了一块距离岸边稍近的海田,大概有600米。
在泥滩上前行,养殖户一般会选择以“海沟”当路,因为随着海水的流动,这些海沟底部相对硬实一些。记者将“泥马”搬到泥滩边缘,然后根据老吴和老刘的提示,单腿跪在后面的挡板上,但是“泥马”个头并不算大,稍微用力就会左右晃动,身体很难保持平衡。此外,另外一条腿摆动起来也不方便,而且很耗费体力。
记者落在后面才前行了二三十米,老吴和老刘早已经到达海田。而且,泥滩离岸边越远就越软,记者感觉腿部越难用力,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体力,后来每前行十多米就需要停下来休息。
结果,大概600米的距离,记者用了近1个小时才赶到海田。记者看到,渔民们“和泥”的时候,泥马都是放在身前,他们需要踩在泥滩里。而且,在泥滩里行走,即便另外一个人技术熟练,也很难帮上其他人,都需要自己滑行才可以。“泥马”还是养殖户用来休息的地方。如果踩进泥滩里,一条腿几乎就拔不出来了,所以他们在休息的时候都是坐在“泥马”上面。
为了能在涨潮之前上岸,记者提前就开始返回,过程也用了近一个小时。骑着“泥马”回到岸边,记者的双腿已经直打哆嗦。
老吴介绍,如果用船到海田工作,他们需要趁着涨潮的时候将船开到附近,然后等到落潮再干活。想要回到岸上,还要等到潮水涨到能将船托起来。这样的话,一天需要十三四个小时。“除非是撒苗或者收获,我们都会用‘泥马’进出泥滩。”老吴说,在微信运动里,他们每天的步数都不多,“也就是六七千步,但是‘出滩’一天忙下来,要比在路上走两三万步还累。”
其实,对于老吴等养殖户而言,这只是他们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辛苦一点没啥,最怕的就是忙活到头没收成。”老吴说,“如果收成好,我们还能多干几年;如果收成不好,很多人可能这几年就要转行。到时候,骑‘泥马’可能逐渐成为只在博物馆能见到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