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 -A08-A09版:城事看点-2023年08月22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8-A09]城事看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

这个暑假,听障大学生李玥瑶觉得格外充实而有意义,原本以为会“安静”而平淡的假期,却在一位好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她走出了家门、遇见新鲜事、学习新榜样、结交新朋友。
在一个临时拼凑起的夏令营里,大家向她露出微笑,给予她帮助和鼓励,为她竖起大拇指……一张张友好而亲切的面孔,成为这名听障女孩成长之路上的珍贵回忆。
临时成团的夏令营
“非常感谢王老师,没有他的发起和组织,我很难有这样的社会机会。”李玥瑶是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学生,所感激的是青岛市中心聋校退休教师王建民——她的夏令营“营长”,一位常年为听障人士忙前忙后的热心人。
“此前,有名听障学生家长联系到我,希望暑期里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了解情况后,王老师把这件事放在了心头,“听障学生的暑假往往比较‘寂寞’,能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家门去了解社会,这是一名听障学生家长的朴素愿望。”
“得让孩子们在假期走出去!”王老师一边梳理手头合适的资源,还了解到另有几位听障大学生也有类似需求,一些手语志愿者也希望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最终,一个由王老师临时发起的,面向听障学生的“迷你”公益夏令营开营了。
7月27日~8月16日,先后有来自天津理工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青岛市中心聋校的5位听障学生,在王建民的带领下参加了共5次社会实践活动,李玥瑶参与了全程。
“7月27日,我们首先去到一所实验室,了解了最新研发的手语翻译设备。”青岛市混合现实与虚拟海洋重点实验室,是李玥瑶跟随王老师活动行程的第一站,她在这里接触到了正在研发的手语翻译设备,了解到其在未来可能应用在地铁、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前景。
“7月29日,王老师带领我们前往青岛公交集团崂山巴士王群工作室,现场获知了劳模的工作事迹。”李玥瑶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她还认识了面点大师陈秀英,在听障人士面食技术实训基地里学习面点制作;在驾驶学校里,教练孙熙杰手把手帮助她初试如何驾驶;在听障美发师刘平方的理发店,她获知了听障人士面对社会、走向创业之路的故事。
“能够在假期里走进社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学习到不同的东西,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体验。”李玥瑶表示道。
很难得也很有意义
“有时总想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好意思走出去和别人做太多交流。”对于李玥瑶来说,听障人士的这个身份有时会让她陷入迷茫,她也在努力寻找着前进的方向与答案。
“小学的时候,我在黑龙江老家一所学校读书,当时在普通班。”小学五年级之后,在青岛打工的父母把李玥瑶接到身边,后来她在青岛市中心聋校读完初高中,“我是自愿从普通学校进入聋校,那时觉得在课堂上已经跟不上普通人。”
初见李玥瑶,不会立刻察觉到她的听力有问题,她看上去可以“正常”地用语言进行交流。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她的耳朵里佩戴着助听器。
“有时候我会羡慕那些完全听不见的人,没有沟通也就没有了因听不清而引起的尴尬。”李玥瑶说,她在佩戴助听器的时候,可以和普通人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但是经常会因为环境、音量等因素影响她对语言的接收,“有时会回避和中年男士的交流,因为他们的声音频率比较低,经常听不清楚。”
“父母经常鼓励我,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勇于走出去和别人交流。”李玥瑶说,阅读是她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安慰与力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小说类还是哲学启蒙类图书,都希望在阅读中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解开缠绕在心头的结。”
2022年,李玥瑶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该学院是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招收听障学生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李玥瑶在全纳班里,和健听大学生一起学习环境设计专业。
假期离开校园回到家里,李玥瑶难免有些寂寞,“在王老师的积极帮助下,没有抱着手机‘宅’在家里,而是有机会走入社会‘大课堂’,去见识和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人和事,这对我来说很难得也很有意义。”
李玥瑶写了一篇《手语传情,心意相通——青岛听障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把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