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 -A08-09版:新闻周刊-2023年08月21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8-09]新闻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其实那个岗位不缺实习生,但我是经人介绍来的不好拒绝,反正不拿工资补贴,所以就收下了。”

●“电视台的人事主管跟我说,我的简历特别亮眼,在一百多份简历中能一下看到一份诚意。”

●“我没有明确想未来要怎样怎样,所以我也不想给自己设限,我想尽可能多地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尝试也是进步。”

●“看着漆黑的天空。我终于对一句话有了切身的感悟:满地都是六便士,抬头看见了月亮。”
从0到1,还得靠“内推”
8月17日午夜时分,中国海洋大学的宿舍区漆黑又寂静,一栋女生楼上却仍有窗口透着橘色的灯光。室内,小亚正趴在桌子上,逐条核对着自己的简历信息。
小亚今年20岁,新闻专业大二学生,这个暑假中有一门必修课是“专业认知实习”,临近期末周,实习单位还没有着落,她只好熬夜完善简历,以求投入各求职单位的邮箱后,能得到对方的垂青。
“实习”早早进入大学生涯的规划,或许与一组数据有关: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909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
在如此规模的就业环境下,不少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寻找实习机会,目的很明确——让毕业简历的那张A4纸变得厚重起来,以求它能助力自己留在心仪的职场位置上。
其实,小亚已经在大一下学期有过一段“含金量”很高的实习经历。老师帮她联系到一位在央视下属部门工作的学长,通过学长推荐,她成功得到央视一个栏目组的实习机会。三个月的实习期里,主要参与撰写节目脚本、主持人的串词。“那个岗位其实不缺实习生,但我是经人介绍来的不好拒绝,反正不拿工资补贴,所以就收下了。”
小亚的同班同学小雨也是凭学姐内推,得到了一份在青岛广播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工作不算困难但很繁琐,平时学习视频剪辑,还要随时待命出采访任务,让小雨感觉自己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
因为自己所在的这个岗位长期招实习生,实习期满后,小雨便想着推荐给其他有需要的同学,于是在学校的一个微信群里发了消息。没想到消息发布不到一分钟,就有十几人申请加她微信好友。验证通过后小雨发现,这些人有同级的同学,也有大一新生,“觉得大家真是好卷啊,都在尽可能地找实习机会”。
无独有偶,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郝燚,大一入学时便开始了自己的公众号写作、编辑、运营,3年发布原创内容150篇、逾20万字,其中3篇阅读量破千。但即使有如此过硬的实操经验,找一个实习单位对他来说依然困难重重。
“我在大二期中考试那段时间疯狂投简历,各个平台加起来可能有六七十份,第一份实习想去大厂,投了三四个字节跳动的岗位,还投了一些其他大厂,但他们都觉得我资历不够,理都没有理我。”郝燚回忆,简历纷纷石沉大海,最终还是通过家里人介绍,才得到第一份实习机会——在湖北日报社做一名实习记者。
从0到1,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内推”的形式是打开实习大门的重要途径。
从大一完成第一份实习工作开始,小亚得空就四下寻找实习岗。这种提前模拟应聘的感觉,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点点把握感,“有点喜欢这种‘刷实习’的感觉,甚至有点奇怪的享受。看到别人怎么就进了大厂啊,自己投不中就会有点焦虑,但有的时候又觉得挺踏实的,感觉自己一直在使劲儿,在往前走。”

一份简历,何必“卷”起来
有央视栏目组实习的起点,让小亚在心里默默立起一根“标杆”,“后面再找实习岗位时不会考虑向‘下’去找,而是会关注更大的平台。”互联网大厂、央媒、各大卫视,这类单位是小亚求职的重点方向。
为了能获得这类单位的实习机会,小亚把简历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打磨:首先是实习经历,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然后是实习成果,每段实习中都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一一汇总;最后是个人能力、特长,重点标注出来。
申请不同的实习岗位,小亚会对简历再做细节调整。“我投中的第二个实习岗位,主要是做‘中国大学生在线’在哔哩哔哩的运营。投简历时,我就重点标出来会剪辑、P图等技能,学过数据分析之类的课程。”
丰富亮眼的实习经历让小亚自信满满,对简历的背景颜色、版式设计等呈现形式,都没有过多地修饰。她认为自己是个目标感很强且主次分明的人,“实力才是硬道理,我高中就做了职业规划,高考填志愿时选报的全都是新闻专业,为了找个好工作,我从大一开始就注重积累优质的实习,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适合我。”
今年年初,小亚向浙江日报社投了一份简历,凭借丰富的履历她又一次获得了难得的实习机会。
在投这份简历前,小亚逐条做了针对性修改。因为这次想要参与的工作是编辑岗,此前的实习经历中并没有涉足,小亚便重点突出了曾实习的单位——央视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对工作经验减少描述,详细强调了个人的学习能力。
“和我同期的实习生很多都是浙大、复旦这类大学的,我背景上不占优势,能获得这个机会,是以前的实习职位帮了忙。”
与着力修改简历内容的小亚不同,郝燚把笔墨的着力点落在简历的“颜值”上。
今年1月份看到一个电视台栏目组在招聘实习生,郝燚特意花100多元在网上找了专门负责设计简历的店铺,帮助自己完善简历的色彩、构图等,以求整个简历的风格都与电视栏目的调性相符合,并且在每一个小标题处,都采用栏目的Logo作为提示性符号。
“后来电视台的人事主管跟我说,我的简历特别亮眼,在一百多份简历中能一下看到一份诚意。”郝燚对此总结,“只要你的简历能引起别人注意,你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完完全全合理且成立的。” 
像郝燚一样试图在简历形式上下功夫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一位承接这类业务的淘宝店主介绍,店铺一个月能接一百多单这样的生意,客户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速度快、模板丰富、能突出个人优势”,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几个关键词,他们既有固定的简历模板可供选择,也会按客户的要求定制个性化模板。
“私人定制”简历的价格一百元至几百元不等,多在店主了解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和需求后再定价。客服通常会问:“您是职场人,国内应届生,还是国外留学生?”“你是什么学历和专业?”诸如此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简历交由专业设计人士来完成,以求达到“完美”水准。
职场竞争的严峻性就摆在眼前。求职简历是素质和能力体现的缩影,能否在求职的人海中脱颖而出,准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细打磨。越来越多大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入“卷”简历、“刷”实习的群体。除了像小亚、郝燚一样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岗位,还有许多大学生对实习岗位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小方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一名东北财经大学对外贸易专业的大三学生,小方已经积累了4次实习经历,但都与所学专业无关:在媒体做实习编辑,在教育机构当老师,在会展公司参与布展,最近一次,是在一家猫咖当前台。
>>>下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