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8-09版:新闻周刊-2023年05月29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8-09]新闻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工明白,今年自招笔试统考增加了“普适性”,但就另一方面来说,竞争也进入白热化,有的高中报录比达到9:1,“没点儿真刀真枪,很难脱颖而出。”
●“按照笔试的位次分,面试即使满分,也很难摸到招生线,就像家长们议论的,排名靠后的孩子去面试基本就是‘陪跑’……怎么跟孩子说?”
●“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你越过一座山,自然会看到另一种风景。”单莹想在中考过后,把这些关于人生的道理再讲给儿子听。
政策的优化调整、放手一搏的尝试,一路闯关的波折……每个备考家庭都有自己需要突破的壁垒。但不管怎样,五六月的主角是花季中的孩子们,故事内容是关于梦想的追逐,在考场里写下青春期对话未来的答案——
入围
“如果只靠语数英三科,孩子上58中是有些悬的……”手机擎在耳朵边,张工不吝分享着儿子小张平常的学习情况。最近,他的手机经常蹦出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电话号码——不少同事、朋友向他打听孩子经验。
在前不久尘埃落定的高中自主招生考试中,崂山区一所初中毕业班的小张,如愿拿到了青岛58中的“入场券”。作为青岛最好的高中之一,58中今年的自招计划是250人,小张考进了前一百名。
“我家孩子是得益于今年的自招政策。”说这话的张工并不是在“凡尔赛”,孩子的成绩他门儿清,“物理和化学两科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平时在级部里排前十名左右;但一加上不太擅长的语文成绩,名次就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好的时候能考到级部四五十名,不好的时候要一百多名开外。”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中考大战中制胜,是全家从小张一进入初中就在考虑的事。说起“入局”自招的缘起,还要回到小张初二暑假的那些日子,“如果有一样东西比打游戏更吸引他的话,那就是物理书了,看物理书总是看不够。”
对物理展现出浓厚兴趣的小张,要求爸爸提前买回了初中和高中的物理课本,闷在房间里自学。动手能力很强的他甚至从网上买了好多零部件,在书本指引下借助电烙铁焊了一个MP3,虽然音质有些粗糙,但正常播放没有问题。
“咱家要出个理科生了。”学文科出身的张工两口子私下商议着,在横向和纵向比较后,他们对孩子走中考自招这条路没有过多纠结,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优化后的自招政策确实很有吸引力,一经公布就成了热点、焦点。往年按照1:1.2确定自招资格名单,考生拿到资格后,还需要根据中考成绩再参与一轮淘汰,但今年按照1:1确定自招资格名单,入围考生的中考成绩只需要过“一段线”即可。
张工从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逐渐上升的数据:“自招第一天报名过万”“局属学校共26所学校自招,总体招生计划3600人左右,报考人数近一万五千人”……
数据体现出的热度并不夸张,张工身边就有实例可以佐证。“孩子的学校里,往年一个班可能也就十个八个,或者最多二十个学生报考自招。但是今年一个班有三四十人报考自招的都很正常。”
“去年58中普通批录取分数线是333.5,自招分数线是329,只降了4.5分,这对语数英的成绩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今年的政策有所改变,“全市统一命题降低了试题难度,一旦通过了自招,录取时学生投档分数不低于‘局属普高一段线’就够了。”有个保本儿胜出的机会,谁不想让孩子搏一搏?
“孩子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是有一些幸运在里面的。”面对众人的羡慕之情,张工谦虚地回应。
听他这么说,小张撇撇嘴:“爸爸,你怎么不说是我凭实力呢!”笑眯眯的张工立马板起面孔,“学习的路长着呢,可不能骄傲……”
虽是这样教育儿子,但是张工明白,今年自招笔试统考增加了“普适性”,但就另一方面来说,竞争也进入白热化,有的高中报录比达到9:1,“没点儿真刀真枪,很难脱颖而出。”
闯关
自招考试可谓是一场学霸间的PK,白热化的竞争下,不是每个高手都能顺利地攻城拔寨。对于在市北区一所私立初中就读的小林来说,刚刚经历的那场“自招风云”,就好像在烈日晴空的夏日里,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风雨。
5月19日,备战近三年的小林通过了青岛17中的中考自招笔试,5月20日收到面试通知,全家人都高兴坏了。
这所中学的自招计划是200人,报考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面试名单按照自招笔试成绩1:1.3划定,小林的笔试成绩排在230多名,“面试分是20分,加上这20分,孩子应该能冲击一下进入前200名的分数线吧。”妈妈单莹心里这样盘算着。
面试要求考生7点20分之前到校,5月21日一大早,单莹开车送儿子去参加面试。目送15岁的小林和一众同龄人满心欢喜地走进17中校园,准备接受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决定未来命运的面试。
单莹和一众家长满心期盼地守在学校门口,“聊天的时候,听到别的学生家长在讨论,笔试成绩是位次分,不是原始分,他们还把如何赋分给我讲解了一遍。”她立马就紧张起来了,“坏了,我们理解错了!如果不是挤进前200名附近,是很难靠面试分突破招生线的,应该给儿子提前打‘预防针’啊……”
大约10点半钟,小林走出考场,信心满满地和妈妈说:“面试形式非常人性化。”单莹从儿子的语气中明显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他一直觉得,过线,应该差不多。”
“260个人参加面试,分成30多个组,一组7个人,4组人同时面试,我分在19组,所以等的时间长一些。”回家路上,小林一直兴奋地分享着自己人生第一次面试的场景,恨不得把每个细节一一复原给妈妈听,“题目是分析校训中的一个‘行’字,形式是小组讨论制,这样的氛围缓解了紧张,比一个人面对很多考官要轻松很多,大家一起讨论,让话题像击鼓传花一样……”
单莹一边机械地回应着儿子的分享,一边却在心里打鼓,“按照笔试的位次分,面试即使满分,也很难摸到招生线,就像家长们议论的,排名靠后的孩子去面试基本就是‘陪跑’……怎么跟孩子说?”
5月22日自招名单公布,小林没有过线。
当天下午从学校回家,小林一直低着头不说话。第二天早上单莹叫他起床时,他顶着黑眼圈说:“妈妈,上午想请个假,我想休息一下……”
单莹明白,儿子正在消化人生的第一场挫折,他需要调整。于是她立马给儿子班主任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班主任却有点着急:“今天要进行模拟考试,咱俩应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啊。”
班主任的建议让单莹有点不知所措,她试着跟儿子沟通:“能不能上午去上学,下午再请假?”
没想到小林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直接大哭起来,“我就是想休息一下,怎么了?!”
单莹意识到,有些东西比考试更重要。她摸着儿子的头安抚说:“如果觉得确实需要休息,妈妈顶着雷也支持你。”
一上午,小林只是躺在床上睡觉,挂着泪珠的脸慢慢放松下来。中午起床后,走出房间的他喃喃道:“妈妈,我去上学吧。”
送儿子走到学校门口,单莹给他整理了一下书包的肩带,拍了拍他肩膀:“儿子,挺起胸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上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给单莹发来一段视频:小林跟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埋头写着作业。心悬了一天的单莹这才稍微得到一些安慰,“这个年纪的孩子,心事很少跟父母说,但只要能和朋友待在一起,就说明他已经试着在打开心门了。”
单莹了解到,班主任为了开导小林,特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1000多人报名,能考到200多名,已经非常优秀了。”
第二天,单莹发现放学回家的儿子在电脑上浏览一些自招信息,他解释说,“想看看我熟悉的一些小学同学,都考到哪个学校了。”单莹听了长舒一口气,“我心想,他能去面对‘自招’这两个字,说明这个疙瘩在他心里已经解开大半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下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