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 -A08-A09版:新闻周刊-2023年05月22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8-A09]新闻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青岛大名路小学,瑞瑞并不是唯一的特殊孩子。他们的境遇和病情都不同,但他们的家长都有着同样的愿望:让孩子在普通学校多跟普通孩子接触学习,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融合教育——这个愿望在一点点被实现。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特殊儿童,还是普通儿童,他们都在融合中得到了成长……
陪儿子做个“普通小学生”
陈树和家人在瑞瑞快两岁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异样。
“之前跟正常孩子一样,会说话走路。快过两岁生日时,我们发现他突然就不说话了,‘爸爸、妈妈、谢谢、再见’这些之前会说的词,突然也不会说了,就连最简单的目光对视也没有了。”陈树夫妇意识到不对劲儿,立即带儿子去医院检查,没想到迎来当头一棒——瑞瑞被确诊为孤独症。
来不及消化难以承受的悲伤,陈树和妻子便开启了为瑞瑞求医康复的漫漫之路。从2岁到6岁,瑞瑞的童年生活几乎是在康复机构度过的。即使到处奔波、辗转,耗尽了一家人的大部分精力,但他们的目标始终非常坚定,那就是要尽最大能力帮助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陪瑞瑞进行康复训练期间,陈树认识了很多跟他同样遭遇的家长。陈树发现,几乎每位家长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多接触正常孩子,多跟正常孩子学习,长大后才能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
进行了4年的康复训练之后,陈树和妻子商量,将瑞瑞送进了一所融合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陈树看到了融合教育的力量——做完游戏回教室时,瑞瑞没有听从指令,继续旁若无人地玩着,附近的普通孩子会赶紧跑过去,温柔地牵起他的小手,手拉手一起回教室——这里,每个普通孩子会结对一个特殊孩子,充当他们的“小老师”。
陈树更加坚定了让瑞瑞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想法。而落实这个想法,则缘于一次讲座。
一次,青岛大名路小学校长侯昱倩到幼儿园讲授融合教育,陈树听到大名路小学在融合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后,与妻子果断做了个决定——全家落户大名路小学学区,让瑞瑞到大名路小学随班就读。
8岁,比一般入学年龄晚了两年,瑞瑞去年成为了大名路小学的一名随班就读学生。虽然接受早期干预后,他在很多方面有了进步,具备了随班就读的条件,但语言、社交能力等依旧存在障碍。
为了瑞瑞能顺利地在班里学习,陈树选择了“陪读”。作为男性,他带着儿子更方便些,也能比妈妈更好地控制孩子情绪。
做这个决定,陈树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一个成年人不能有正常的社会工作,每天要和一群小学生坐在一起上课,很尴尬很煎熬,尤其是放学时还要面对其他家长和孩子……”但是,这些需要自己克服消化的困难,与孩子要面对的问题比起来,陈树在乎的只有后者。
“孩子能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学校、老师、同学能否接受他、包容他?学习内容孩子跟不上怎么办……”这些问题,陈树不知反反复复考虑了多少回,直到开学前的一天,惴惴不安中的他接到了瑞瑞所在班级班主任国老师的电话。
国老师细致地跟陈树沟通:瑞瑞能做到哪些,哪些能力欠缺,需要老师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放心吧,不要担心,慢慢来,我们一起努力。”挂电话前,国老师安慰道。
听到这句话,陈树“心里的重担一下子轻了好多,仿佛有人帮自己一起扛了”。

班上有一个“小天使”
在大名路小学,像瑞瑞一样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目前共有5名,分别在5个班级中。瑞瑞分到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国老师“抓阄抓来的”。
“这么多年,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分到谁班里,都不会觉得为难,都能带得了。”国老师记得,当时侯昱倩校长拍拍她肩膀说了一句,“你有福了,这不是包袱,是提升你能力的机会。你付出得多,必然得到的回报就多。”
班上其他普通孩子的家长,是在新生入学前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得知班上有一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侯校长说:很荣幸,咱们班上有一位‘小天使’,他可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家长以后可能会通过孩子了解到他的不一样。但我相信我们的家长都是特别有爱的,我们的孩子们也是有爱的孩子,会接纳他、帮助他。同时,我们也要感谢这位小天使,给我们孩子一个培养爱和责任的机会,这些恰恰比成绩更重要。”家长朱倩对侯昱倩当时的表述印象深刻。
“大家都应该能听懂,也明白侯校长用‘小天使’这个词,就是要大家去保护这个孩子。”家长会结束后,朱倩和三五个家长一起结伴走出学校,没有人去好奇地讨论。
开学后的一天,儿子阳阳回家告诉朱倩,班上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在陪着他一起上课。“你也来陪着我行吗?”阳阳问。
“不行,妈妈工作太忙了。”朱倩说,自己不想跟孩子讲多了,怕孩子有好奇心,反而会伤害到“那个同学”。
也有家长会有顾虑。去年家访时,有几个家长私下问国老师,“这个孩子是什么情况?”“他会不会影响我们孩子的学习?”
“家长有顾虑很正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跟家长解释清楚,消除家长的顾虑。”国老师说,到目前为止,班上没有一位家长因为瑞瑞同学而找过老师反映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瑞瑞本身是个乖孩子,另一方面也与家长们的高度接纳和包容有关系。
当然,不是所有“小天使”都不会给老师“惹麻烦”。李老师从教20年,带过多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曾经有一个小男生,理解能力差,当理解不了同学的话时,就会控制不住情绪动手,因此经常接到家长的反映。
担心学生受伤害,老师们都非常紧张地时刻关注着那个小男生,经常与他的家长沟通,但过多的干涉反而让小男生的不安情绪加剧了。后来,老师们不断摸索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爱、耐心和理解。
“会告诉普通孩子,他的理解能力比不上你们厉害,跟他说话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急躁,如果听不明白就多说几遍。”通过不断地引导,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正常相处。
莫燕8岁的儿子奇奇曾被班上的“小天使”误伤过。莫燕教儿子,“谁打你,你打回去就是了。”但儿子接下来的一句话打动了她——“他跟我们不大一样,他需要帮助。”
莫燕不放心,试探性地问儿子:“如果再打你怎么办?”“再打我,我就跑呗。解决不了就去找老师。”
孩子们的纯真也常常治愈老师。有普通孩子告诉老师,“我妈妈说了,让我离谁谁远一点儿,不要跟他玩儿。”但“小天使”被孤立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转身的工夫,孩子们又玩儿在了一起。”

陪的目的是“不陪”
陪读近一年,陈树虽然还谈不上适应,但是已经在努力克服各种心理困难。“看看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也挺幸福的,压力都给到了家长身上。”陈树苦笑道。不过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他认为一切都值得,“现在陪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陪。”
教室里,陈树和高个子的瑞瑞同桌坐在后排。由于瑞瑞的专注力、理解和认知能力欠缺,上课时经常会东张西望,偶尔还会发出声音,或者理解不了老师讲到哪里,陈树需要不断给予小声提醒和引导。
“看黑板”“翻到下一页了”“不要出声”……整堂课,陈树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
去年,学校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朱倩报名听了一堂公开课。她第一次见到陈树,像小学生一样坐在瑞瑞旁边,非常投入地听课,偶尔小声指导瑞瑞,“老师领读课文时,他也会大声地跟着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看到那一幕,朱倩从心底涌起一阵感动,“很佩服,觉得他很伟大,很有责任心。”
其实,面对家长陪读,老师们也会有些不自然,“有种天天有人听公开课的感觉”。“但是跟老师比起来,家长的压力肯定更大,所以一想,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国老师课下跟其他老师聊起来,大家都对陈树十分敬佩和尊重。
在学习上,要求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达到同样标准是不现实的。老师会根据特殊儿童的能力,降低标准,实施分层次教学,帮助他们融入课堂。比如普通孩子需要掌握10个生字,特殊儿童只需要掌握简单常用的几个生字即可。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会在课堂上用“开火车”的互动小游戏带领全班同学复习知识。每次“火车”开到瑞瑞那里,没有同学会越过去,都充满期待地看着他。这时,陈树会悄悄告诉瑞瑞答案,瑞瑞答出来后,“火车”继续往下开。
(下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