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理性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核心包括追求真理的实证态度、批判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协作共享的实践品格。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精神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能够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要推动科学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示范带动效应,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协同的传播机制。唯有将科学精神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一、科学精神主要内涵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性
科学精神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其内涵包括追求真理的实证态度、系统严谨的思维方法以及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科学家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强调服务社会、严谨治学与协同合作,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技术应用不深、创新意识薄弱及青年人才不足等挑战,亟须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加以破解。科学精神的传播能够提升农民科技素养,推动现代农业技术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可实现科学精神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科学精神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体现为实事求是的态度、系统严谨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实践。农业科技工作者所展现的服务“三农”、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科技人才短缺、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亟须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加以突破。应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需发挥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机制,将科学精神融入乡村发展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弘扬科学精神,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
就实践意义而言,科学精神以严谨治学、积极探索和服务社会为核心特质,其传播有助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它主张基于逻辑与实证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倡导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推动创新,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弘扬科学精神需注重成果转化与民生导向,其追求人类福祉提升的价值目标,与乡村振兴“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内涵高度契合。
二、科学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科学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核心在于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与方法论支撑。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突破传统经验思维的局限,激发拼搏创业意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长期以来,乡村产业受制于经验主义惯性,农民对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度有限,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转型。
科学精神强调实证思维与系统认知,能够帮助农民构建基于客观规律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例如,在设施种植、智能养殖等实践中,科技示范不仅强化了科技兴农意识,也推动农民理解数据监测与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益。
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融入产业规划层面。科学精神所体现的系统性特征,为乡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有研究结果显示,科学精神中的整体观念与协同意识,对于解决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结构性问题具有特殊意义,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再平衡与再拓展,而科学精神所倡导的辩证思维,有助于决策者避免陷入对短期效益的过度追求。在南平市推进乡村产业与田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科学评估生态承载力与文化价值,成功实现了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这一融合发展的实践,正是科学精神在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融入价值伦理层面。科学精神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识,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间寻求平衡。具体表现为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循环经济模式的持续探索,摒弃以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重塑尊重自然规律的产业逻辑。以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其推广的生态农业、健康养殖、林下经济等模式,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保护了乡村生态,实现了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协同推进。
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融入创新文化层面。科学精神通过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其内在的创新特质激发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促使乡村产业逐步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例如,武夷山市融合自然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理念,成功开发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此外,科学精神所培育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农民对市场与技术的敏感度,为产业升级提供内生动力。研究表明,这种创新导向显著增强了乡村产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与发展韧性。
三、科技赋能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在乡村产业中的实现方式主要体现在技术推广、人才培育和产业融合三个层面。在技术推广方面,科学精神强调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乡村的具体需求相匹配。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地方实际的科技普及方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限制,例如南平市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的农田立体养殖技术、生态果园茶园、林下经济发展等模式,不仅提升了产量与效益,也增强了农民的科学思维。这种“融合发展”的形式,使农民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术,从而建立起长期的科技应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在提升技术应用效率的同时,也对农村科技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科技赋能的核心环节。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将科学精神贯穿于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体的技术应用水平。系统的科技培训有助于农民摆脱经验主义的局限,逐步建立起以实证为基础的创业方式。南平市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富有成效,例如省市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不仅解决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促进了乡村本土技术人才的储备。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使科技创新不再是外部输入,而是逐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在产业融合方面,要注重将科学精神融入其中。要立足于高起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乡村传统产业与现代要素的有机融合。科学思维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与升级。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和数字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已从家庭作坊发展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样,在休闲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溯源和智能灌溉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这种“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催生了“农业+旅游+文创”等新型业态,体现出科学精神在产业创新中的强大驱动力。
在服务体系方面,要注重保障功能的充分发挥。乡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可为农民创业实践提供制度支撑。南平市各地设立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显著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实践表明,乡村服务体系既是乡村社群成员公共意识的核心,也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持续的技术指导和示范项目的带动,使科技创新真正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拓展了科技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响应速度,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等成为传播农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使得科学理念以更加便捷的形式融入乡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
在创新引领方面,要注重发挥多功能互补关系。在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农业提质增效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四新融合”(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确立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以上,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4%?,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科学精神不仅关注技术效率,也强调对生态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考量。这种双重特性,使其既能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也能助力乡村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现代科学精神尤其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倡导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实际上,这种系统性思维方式在解决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方面展现出独特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精神的内涵日益丰富,但其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核心本质始终未变,这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持续的精神动力与方法指导。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