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我的文化传承之旅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9日清晨,我们坐上车前往巨口乡北坑村。看着窗外的高楼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青山,我知道,一场有趣的研学就要开始了。

第一站是北坑古村落。青石板路弯弯曲曲,明清时期的老房子静静地站在路边。我最喜欢的是黄彤云故居——那座已经三百岁的老厝。推开木门,我好像走进了历史。房梁上刻着漂亮的花纹,院子里放着石磨,每一样东西都在讲述过去的故事。

老师告诉我们,黄彤云是个清官,特别重视教育,还在半山腰办过私塾。《黄氏族谱》上面写着:“子孙者,承先衍后之人也!”我忽然明白了,“耕”是坚守,“读”是传承。黄彤云把朱熹的“格物致知”用在生活中,让哲学变得生动起来。墙上的家训写着:“能敬让皆贤也。”这些家训就像老房子的地基,深深扎根在土地里。

下午,我们学做龙鱼灯。竹篾有点扎手,彩纸老是贴歪,但当灯笼亮起来时,好像真的有鱼儿在游动。老师说,龙鱼灯代表吉祥,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传承文化。

最有意思的是当“小小泥瓦匠”。我们用米浆当黏合剂,搭建迷你古厝。揉泥、砌墙、盖顶,每一步都要很认真。在做的时候,我才知道传统建筑有多聪明——不用钉子就能牢固地屹立百年,飞檐既能排水又寓意飞得高。当我终于做好小房子时,突然明白了建造黄彤云故居有多难。老师说,这就是“知行合一”,我们不仅看了古厝,还亲手做了,这才真正懂了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闽北的山水养育了黄彤云,他的精神又滋养了一代代人。村里老人说:“古厝在,根就在;文化在,魂就在。”

回家时,我抱着自己做的小古厝和龙鱼灯,心里暖暖的。这次研学让我知道,保护古建筑不只是保护砖瓦,更是在保护中华文明的密码。我想做一个文化守护者,让古厝永远不老,让灯火一直明亮,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