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建阳,萦怀四十载的故乡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我心中,有一片魂牵梦萦的地方——建阳,她如一枚胎记,镌刻在我灵魂的深处,每当回望过去,总能在这片故土上找到最初的梦想和无尽的乡愁。夜深人静时分,建阳的山水人文常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麻阳溪的粼粼波光映照着千年古县,考亭书院的飞檐翘角承载着朱子遗韵,黄坑镇的茶山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些画面早已镌刻在我的血脉里,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正如朱子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阳,就是我生命的源头活水,我的灵魂归处。

我自幼在建阳黄坑的崇山峻岭间嬉戏成长,直至十八岁那年,我怀揣梦想,背负行囊,踏上了前往理想的征途。1984年,我从厦大历史系毕业,开始了17年的出版生涯。2000年转战北京,不久进入央视,2005年创立阿正传播,成了职业策划人。岁月如梭,转瞬间,我已离乡四十余载。

每遇新朋友,我便说:“我是建阳人”——见对方茫然,便补充道:“”武夷山隔壁的县。”这种微妙的地域关系,像极了济宁与曲阜的文化共生。建阳这片文化沃土,千百年来默默滋养着大武夷文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姿态,恰似朱子,不求闻达,但求本真。

尽管每年几度返乡省亲,思乡却仍是梦境的主题。那些关于建阳青山绿水、古街老巷的记忆,时不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家乡日新月异的变迁,让我欣喜万分,骄傲满腔。

1994年建阳撤县建市,意味着家乡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大核心指标上了一个台阶。市里决定要出版一本大画册广为传播。当时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工作的我,主动承揽这一宣传家乡的光荣任务,我和设计师一起密切配合市委宣传部的工作。在画册优质高效如期出版的过程中,故乡带给了我深深的自豪感:千年古县、南闽阙里、朱子理学的中心、宋代出版重镇、建盏发源地、著名茶产地……而故乡灿若星辰的先贤,亦令我时常遥想追慕。

2000年,我有幸担任“全球首次人文学者南极行”总策划兼领队,留下遗嘱,远赴南极为国效命。行至巴黎,忽接国家极地考察办公室转发的时任武夷山市委书记张建光的电报,他请我在南极方向树上为武夷山制作一个方向标,标示南极至武夷山市的距离,在地球之极光大武夷山的城市形象。抵达南极后,我便邀请老南极专家助力,用昂贵的海事卫星电话,与武夷山市政府对接,确立经纬坐标和距离,漏夜刻制、上漆,完成了委托。同时,我想我的故乡——建阳也应该出现在方向树上,便自作主张,同时立下了家乡“建阳”的标志牌,那一刻的我无比骄傲和自豪,手持《闽北日报》,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在南极冰雪的尽头标注故乡,对我而言,就像在心灵地图上钉下了一个永恒的坐标。

完成国家使命归国后,《闽北日报》将我的南极日记作了数十期连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家乡不少人仍然记得我为家乡作的一点努力,令我深为感动。

2002年,南平市推行的下派“村官”制度初见成效。在央视工作的我协调组织编导、记者到延平、建阳等地采访,制作播出了多期节目,南平经验在全国引发了关注。

离开央视后,我也参与了一些与家乡有关的事:2010年,联手古建筑专家申国全先生一起,参与了考亭朱子文化园的前期策划;2017年又承担了朱子林文化园的策划,在中国古墓系列中首次提出“中国圣贤古墓”概念;次年又为家乡黄坑策划组织了“一份由农民签发的全球征诗令”,让家乡小镇赢得世界的瞩目,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五个部委联合授予黄坑镇“诗词中国”创作基地牌匾;2018年,历时三月,遍查史籍,考据引证,为漳墩小白茶确立了宋代贡茶和中国小白茶发源地的历史地位;2023年,又历时数月,为武夷新区作了“中国建盏文化产业园总体策划”……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四十余载光阴流转,那份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愈久愈醇。那些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那些晨雾中劳作的乡亲,那些祠堂里传诵的朱子家训,都化作一缕缕乡愁,在异乡的月色下愈发清晰。

如今,建阳已是南平市驻地,经全面规划的城市格局和面貌,在我眼里已堪比国内最美的城市。我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欣喜,也为自己能为家乡做点小事而深感荣幸。无论身在何处,我的心始终与故乡紧紧相连,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将永远伴随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作者系作家、策划人,有过多项全球首创策划案例。曾在福建省新闻出版局、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工作。出版有《大出版的视野》《世纪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企鹅的请柬——全球首次人文学者南极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