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网络购物慎开“免密支付”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林艺婷 制图)

近日,南平市延平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接连收到多起消费者账户不明扣款的投诉,均与手机“免密支付”功能有关。经调查,此现象并非个例。为防范资金损失,延平区消委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慎开启并规范管理“免密支付”权限,筑牢移动支付安全防线。

消费者莫名被扣款

8月26日下午,延平区消费者刘先生来到延平区消委会反映,称自己的资金离奇被扣除。据刘先生回忆,8月15日晚9时许,其手机账户突然向江苏徐州艳X侠商贸有限公司支付197.2元,但他从未进行过该笔消费。“看到扣款短信时我一头雾水,反复核对订单记录都没有这笔消费,担心账户被人盗用。”刘先生担心自己的银行账户不安全了。

延平区消委会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梳理事件细节,判断该笔扣款可能与支付权限设置相关。考虑到涉及跨区域支付及银行业务,工作人员立即引导刘先生前往南平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求助。

经过多方沟通协调,8月28日上午,刘先生反馈,在南平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的协助下,成功追回损失。

多起同类案件频发

在处理刘先生的投诉时,市民黄女士也向延平区消委会工作人员反映遇到类似情况。今年5月,黄女士莫名收到一个背包,查看购物记录,支付了53元。黄女士肯定自己没有浏览、购买过这款背包。于是和平台客服交涉,退回了背包并补偿了运费险。

延平区消委会工作人员发现,网络上已发生多起类似案例,均为消费者账户在未主动操作的情况下被扣除小额资金,金额多数在200元以内。经调查核实,这些案件的共同原因是消费者此前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即单笔交易金额在限定小额度内,无需输入密码或验证即可直接完成扣款。

“免密支付是支付平台为提升交易便捷性推出的功能,但也因‘无需确认’的特性,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延平区消委会秘书长魏伯清解释,部分消费者在注册APP或参与优惠活动时,可能会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还有用户因长期不管理支付权限,导致已授权的第三方应用“悄悄”扣款,或账户信息泄露后被他人利用免密功能盗刷。

相关链接>>>

这样守住“钱袋子”

为帮助消费者降低“免密支付”带来的资金风险,延平区消委会结合案例特点,从权限管理、账户保护、消费核查三方面,发布具体防范建议。

非必要不开启,定期清理支付授权

消费者应优先选择关闭支付宝、微信及银行卡的“免密支付”功能,仅在必要时单独为信任的平台开通权限。同时,每月检查支付账户的授权列表,及时移除不常用、不熟悉或来源不明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权限,避免账户权限过度开放。

强化账户防护,筑牢安全“防火墙”

设置支付密码时,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手机号等易被猜测的简单密码,建议采用“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的高强度组合,并定期更换;开启支付宝、微信及手机银行的双重认证功能(如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面部识别),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此外,苹果手机用户若无需通过账户购买应用,可在设置中禁用“APP内购买项目”权限;使用公共Wi-Fi时,绝不进行转账、付款等操作,防范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

养成对账习惯,及时发现异常交易

主动开启支付平台及银行的账单通知功能,实时关注扣款短信、APP推送提醒,一旦发现不明消费记录,第一时间核查交易来源。每月定期梳理订阅服务列表,取消影视会员、APP续费等不再需要的自动扣款项目,避免“被动消费”。

针对已遭遇账户异常交易的情况,延平区消委会特别提醒,需按“三步走”快速应对:首先,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银行客服热线、支付宝或微信APP内的“安全中心”,紧急冻结关联账户及银行卡,阻止后续扣款;其次,留存完整证据,截图保存盗刷记录、交易时间、收款方信息等,向支付平台客服及当地消委会投诉;最后,若损失金额超过2000元,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证据材料,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黄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