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感统训练室进行抛接球练习
在大家的印象里,孤独症常常被简单归为“性格内向”或“不爱说话”。但医学界早有定论:这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必须尽早识别、科学干预。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严红医生就来为大家做科学解读,带我们真正走近这些“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性格内向
在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主任医师严红偶尔会接诊到这样的孩子:有的语言发育慢,没掌握几个词汇;有的在小区里从不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就一个人反复推着小车转圈;还有的看着“任性”,几乎不跟人对视,连家长的叮嘱也不理不睬。他们就像“从星星上散落人间”,很少跟人交流。
对很多父母来说,这些举动可能只是“孩子内向”,但在医生眼里,这些细节都是孩子在发出特殊“信号”——它们或许意味着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核心特征是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以及重复且局限的兴趣与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孤独症的全球平均患病率为0.62%,相当于每160名儿童里,就有1名是孤独症儿童,而且男孩发病率比女孩高。
“孤独症是不是就是‘性格孤僻’?”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问的问题。
“孤独症和性格内向,有着本质的区别。”面对这个疑问,严红主任直接点明,“性格内向的孩子其实还是想社交的,只是表现得含蓄些;可孤独症孩子大多缺社交本能,既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也没法跟人交换情感。把孤独症等同于‘内向’,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误解。”
门诊里,最容易让家长误判的就是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家长总安慰自己:“孩子长大自然会开口”“就是说话晚而已”。甚至觉得“孩子不吵不闹,多省心”。
但严红强调,孤独症是发育障碍,干预一定要早,而且在孩子学说话前,就能通过一些指征初步判断。
她拿出一份《健康检查记录表》,指着“发育评估”一项解释:“不同月龄都有明确指征,能判断孩子的发育情况。如果孩子成长中出现‘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这‘五不’表现,就得提高警惕了。只有家长对这些‘信号’敏感,才能不错过早期干预的黄金期。”
科学认知打破误解
很多家长刚得知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我教育方法错了?”但事实上,目前医学界认为,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严红进一步解释:“高龄产妇孕期的风险会相对高一些。要是孕期妈妈有吸烟、饮酒、感染等情况,也可能成为影响孩子神经发育的高危因素。”
她在门诊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产妇带着42天的新生儿来检查,因为她的一胎孩子已经确诊孤独症,所以对二胎格外上心。严红检查后发现,这个新生儿在目光注视方面的表现明显异常。考虑到家族有明确的高危因素,严红建议把孩子列为重点随访对象,密切关注他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还安排了早期干预指导。
事实证明,严红当初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两年后,这个孩子果然被确诊为孤独症。也正是她当时的郑重提醒,为这个家庭争取到了宝贵的早期干预时间。
严红介绍,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可能有孤独症,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就诊。目前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已经建立了“初筛—复筛—诊断”的三级筛查诊断流程,既完整又规范。“这种逐级递进的流程,能有效避免漏诊和误诊,帮孩子抓住最早的干预时机。”
“我们强调的是综合判断。”严红特别补充,“不是某一项发育落后就一定是孤独症,得结合多个维度全面评估。”通过这套科学流程,医院不仅能帮家长摸清孩子的发育水平,还能区分孤独症和其他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听力障碍或单纯的语言迟缓,从而为下一步康复干预制定精准方案。
她还提醒家长:别因为别人的经验就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但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拖延检查就诊。“对这些‘星星的孩子’来说,时间是最珍贵的资源,浪费不起。”
早干预让未来有光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七楼,每天都有几个孩子在这里度过至少一个课时。感统训练室里的木质滑梯、平衡木、蹦床、“四分之一圆”,看着跟普通儿童游乐场的器械没两样,可在护士的引导下,这些器材成了孩子们“从星星走向朋友”的重要桥梁。
四岁零九个月的吴星星(化名)就是这里的“常客”。刚来时,他几乎不跟人对视,就执着地抓着玩具不放。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他慢慢能听懂妈妈的叮嘱,不随便乱跑了,妈妈叫他时也会抬头回应,看到小区里其他孩子成群玩耍,还会主动凑过去参与。说起这些细微的进步,陪在一旁的妈妈脸上满是欣慰。
作为南平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定点补助机构,南平市妇幼保健院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诊断与康复体系,还和延平区福利院合作,一起为孤独症及其他发育障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这意味着,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得到医学帮助,还能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保障。
“不少孩子经过康复,都能融入正常生活。家长把时间预约好,孩子既能上幼儿园,也能兼顾康复训练。”一位在院里工作多年的护士笑着说。她见过太多孩子从沉默到开口说话的转变,也见证过家长从沮丧绝望到重新燃起希望的过程。“哪怕进步再小,对这些家庭来说,都是重新点亮生活的光。”
严红介绍,孤独症康复主要有语言训练、社交互动训练、感统训练、认知行为干预等方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帮孩子一步步建立沟通和互动能力。不过康复是个长期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年,效果也因人而异。但有一部分孩子经过系统干预,是能进入普通学校,慢慢融入集体生活的。”
她特别强调,康复过程中“医育结合”特别重要:“康复不能只靠在医院的那几个课时,家庭环境里的陪伴和练习,才是决定效果的关键。”为了帮家长更好地参与,医院会专门给家长列清单,从日常怎么跟孩子互动,到怎么在游戏里引导孩子沟通,都有详细指导。
在感统训练室外,吴星星的妈妈眼里满是欣慰:“孩子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让我特别坚信——未来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