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上刷到小区门口卖菜的张阿姨在抖音发了段视频,镜头对着刚摘的黄瓜花,配文是“带刺的温柔,藏着整个夏天的秘密”。往下滑,搬运小哥在货车厢里拍的微短剧刚更新,环卫工大叔用方言读自己写的诗……我突然觉得,这世道真有意思,曾经趴在书桌上啃《唐诗三百首》的我们,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文艺会像路边的蒲公英,风一吹,遍地都是。
在我看来,新大众文艺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低门槛与普惠性。在过去,从事文艺创作似乎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长期的学习积累以及特定的发表渠道。但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道路畅通、队伍扩容、题材下沉,一部手机、一个网络平台,就为大众搭建起了文艺创作与展示的舞台。无论是一首即兴创作的诗歌、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还是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每个人都能毫无阻碍地参与其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文艺才能。
比如,在小红书等网络社区中,众多年轻的诗歌博主崭露头角,有人写“加班回家的路灯,像极了妈妈留的那盏暖光”,有人拍菜市场的辣椒堆成山,配句“红得像生活泼溅的油星子”。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什么高深技巧,却像针脚细密的布,缝住了普通人心里那些细碎的情绪,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共鸣。这种现象充分表明,新大众文艺打破了传统文艺的门槛限制,让文艺真正走向了大众,成为普惠大众的精神滋养。
现在新大众文艺确实像春天的小雨,密密麻麻都是生机,但也有人担心:这雨会不会变成冰雹?你看啊,短视频里有把古诗改成段子的,有靠低俗擦边博眼球的,就像菜市场里既有新鲜菜,也有烂叶子,但别急,网络其实有双自动过滤的手,我们应看到它具备自动更新与提纯的内在机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作品能够迅速传播并接受大众的检验。
那些内容空洞、粗制滥造的作品,往往如过眼云烟,很快被大众遗忘;而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则会在传播过程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可。例如,讲爷爷奶奶爱情的微短剧,记录农村孩子上学路的纪录片等等这些记录普通人奋斗历程、展现社会温暖瞬间的短视频,会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大量转发和点赞,其创作者也因此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这种自动筛选的过程,促使新大众文艺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态环境。
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中,明确为谁创作这一核心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为了流量,那可能真会下“冰雹”;但如果盯着“人民”这个核心,就像张阿姨拍黄瓜花是为了说生活的美,快递小哥拍短剧是为了讲奔波的苦,那这雨就能浇出庄稼。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与归宿。新大众文艺只有牢牢把握人民这个核心,以人民的生活、情感、需求为创作素材,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有生命力的作品。无论是快递小哥用镜头记录下的奔波日常,还是菜市场阿姨通过文字抒发的生活感悟,只要是源自人民、反映人民,就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也只有如此,新大众文艺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
从文艺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时代变了,文艺的壳子在换,但内核从来都是“说人话、诉人情”。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旧文学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星河。就像宇宙里的星星,有的亮如北斗,有的只是微光,但少了谁,夜空都不完整。
事实上,传统文学像陈年茅台,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其经典作品蕴含的思想深度、艺术价值,至今仍熠熠生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值得慢慢品味。新大众文艺则像冰可乐,咕咚一口就解渴,各有各的爽法。它通常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捕捉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大众的情感需求,以新颖的形式、鲜活的语言,展现出时代的新风貌、新精神。
博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放现在看,还真有点道理。如今,新大众文艺已然成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与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深情相拥。它让人人都有机会往生活的画布上添加颜色,这事本身就很了不起。这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创作欲望和表达需求,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在文艺领域展现自我、闪闪发光的机会,还为社会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创新活力。
文艺创作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形式创新之外,更是对表达本质的回归。当创作走进大众,质朴的作品饱含真情,如新苗自然生长——不刻意标新,只传递温暖;不堆砌辞藻,只诉说真实。千万普通人共同浇灌的文艺土壤,生长出更鲜活、更温暖、更具新时代气息的花儿,也将被更多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