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谁是北宋状元黄裳人生中的“贵人”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延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黄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官员,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词赋名家。黄裳少子黄玠撰写《演山集·跋》:“先君由布衣取巍科,历显要,享高寿”,这是对其父生平的高度概况。黄裳身历七朝,累官至礼部尚书,寿享八十七遐龄,这在古代名卿士大夫中十分少见。可是,黄裳高中状元时已年届四十,迟至不惑之年才独占鳌头,忽登科试巅峰,虽然风光无限,却不再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黄裳几乎用尽半生的时光执着流连于科场,用坚韧的意志跑赢了这场人生半程马拉松,可他绝不是一位“孤勇者”,笔者以为影响他进退荣辱甚至主宰命运沉浮的至少有三位关键人物。

长姐嘱咐,奔赴科场的一束星光

黄裳出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南剑州剑浦县(今延平)世代平民之家,父文庆,母吴氏,有兄二、姐妹四人,“薄有赀产”,为他成年后游学经历提供了家庭经济保障。黄裳自少年便有“魁天下之志”,可是常常事与愿违,屡困科场,状元之路坎坷艰辛。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和治平三年(1066),黄裳两次应南剑州解试,皆不中。黄裳26岁时,年长于他11岁的姐姐抚慰落榜的弟弟,并给予行动上的鼎力相助,“乃请长乐君(黄裳之父),使为京师游”。黄裳得到父母、长姐支持,北上京师,入太学。黄裳撰写《见陆直讲书》“此来京师,望见天子之学”,记述了这位闽邦学子初次游学京师的见闻。后来,黄裳为长姐撰写《夫人黄氏墓志铭》:“裳累举不第,爱信益笃。”看来黄裳遇挫不颓,知难而进,其姐的“心灵鸡汤”相当治愈疗“伤”的。“汝旦暮显于朝,知名于天下,毋以少抑而懈大事。”这一席话,分明是在鼓励兄弟重振旗鼓,再战科场。

长姐嘱咐,犹如夜空中的一束星光,照耀奔赴科场匆匆赶路人。黄裳入太学后,潜心研读,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成就科场,扬名于世。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终于在他30岁这一年应开封府试,获解元。次年,黄裳领着府试第一的佳绩赴礼部试,却落榜下第,这次科考不顺对他的自信心打击还是显而易见的。黄裳题诗《和范志甫》:“万里一飞虽有志,十年三战未成名。”表达科举艰难的感叹,映衬了落拓不甘的心境。

熙宁十年(1077),滞留京师的黄裳为谋生计,应韩璹之邀,赴澶州任州学教授,作《重修澶州学记》《澶州讲易序》《讲周易序》等。翌年,黄裳辞澶州教授一职南归故里,并入职南剑州州学,亦任教授。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九月,黄裳应南剑州解试,又获解元。元丰五年(1082),黄裳又辗转赴礼部试,由宋神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终于守得云开见天日。

黄裳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其姐闻讯大喜过望又略带忧愁。“及裳得第还里,喜且悲曰:汝得名虽高,而吾见汝益远。后每得书,必以不获相见之恨。”这看似人伦常理的诉说,却蕴藏着血浓于水的姐弟深情,相见日少,思念益深,这让人感怀不已。

黄裳长姐之名不见记载,其事迹也不显于世,但她真心为胞弟前程超前筹划,其远见卓识绝非常人可比拟的。然而这位可敬的长姐却命运多舛,她嫁于陈姓人家,生育“男三而女一”“归十六年而陈氏子亡,独以勤俭训诸孤”,寡居后独自抚养儿女成人,孙辈竟达19人,正当她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际,不料竟长辞人世,终年69岁。

皇帝亲擢,峰回路转的千古奇闻

旧时,剑浦县城内有“三魁坊”。同治版《南平县志》分别记载坊表与宅舍,“状元,又名三魁,宋为黄裳立”,“状元黄裳宅,在城中三魁坊。”这些建筑纪念黄裳两夺州郡解试第一以及廷试第一的经历与荣耀。

黄裳在宋代正史中未见立传。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多参照《演山集》中序、碑、文、跋等,成为记载其生平的原始资料,比较可信。其中《宋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赠少傅黄公神道碑》(下文称神道碑),这道碑文在黄裳辞世十八年后,黄玠为其父筹建牌坊,邀约程瑀而撰书,李擢还题写碑额。当年这座牌坊曾经立于延平区水南尤坑黄裳夫妻合葬墓前,惜今无存。

黄裳廷试第一的往事在神道碑文中相当平实地记载“公元丰五年登进士第”。然而,民国《福建通志·文苑传》却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尝作游仙记,传于京师……元丰五年,廷试,礼部奏进士,有裳名,及进读廷试策,凡在前列者皆不称旨,令求裳卷,至第五甲始见,神宗曰:此乃状元也。擢为第一,考官以高下失当皆罚铜。”神宗皇帝亲自阅读黄裳试卷,责怪考官评判试卷高下失当而罚其铜钱,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让黄裳的命运急遽上演了一出神奇的反转剧。试想一下,当年黄裳廷试卷仅列第五甲,若按等级只能赐同学究出身,连进士都沾不上边,何敢妄想高中状元呢?可见波谲云诡的科场,举子们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关于黄裳被神宗“亲擢”为状元,众说纷纭。在黄裳辞世三十多年后,莆田人方某撰写《书演山先生像后》(又称《紫玄翁塑像记》):“在熙、丰间以文章鸣。方未第时,曾作游山记,上达圣聪,神宗酷爱其文,以为场屋遗才。无何由乡举策试于廷,遂魁天下,颇愜圣意。”方某认为黄裳先有一篇游记被神宗“酷爱”,所以才“亲擢”。

程瑀在《神道碑》是这样阐述的:“游场屋、学校,有司每得其文,必以之为第一,而声名达于九重,天子迟见之,一旦策于廷,亲擢以冠多士。”撰文比方某稍早的程瑀认为神宗先闻黄裳两获解元的声名,再看廷策,所以“亲擢”他。

“及射策丹墀,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亲擢以为第一。”当年任建昌军教授、乡人廖挺受黄玠之托,准备整理出版《演山集》。廖挺在《题演山先生文集后》中不认为神宗仅凭先入为主的印记,而是亲阅黄裳试卷,因黄裳对策出色而大加赞赏,便亲擢为状元。

无论出自哪一种版本的说法,黄裳得中状元,与至高无上的皇帝亲力亲为有关,这似乎没多大争议。或许黄裳未试之前便以文采著称于世,及试时他的廷策也同样出色,颇入神宗“法眼”,因此给予黄裳格外关注,当心他成为“场屋遗才”,怜才惜才重才之心顿起,便亲擢为进士第一,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曾家通婚,欲说还休的政治回避

众所周知,宋初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人身居高位,担纲朝政,极易形成官僚利益集团。北宋政权,外则有强敌环伺,对辽、夏作战屡败,输币、割地有增无减,内则统治者奢侈贪腐成风,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国势积弱不振。王安石主张变法,力图挽救危机,却遭守旧派抵制反对,由论辩而演变成党争政争,这也直接影响了北宋政治生态环境:官僚之间通过培植门生或缔结婚盟来巩固既得利益,抱团取暖,打压政敌,“拆台”与“内耗”,此起彼伏。

黄裳的政治立场不甚明了,讳莫如深。可能怕触及改革、守旧两派斗争的现实,《演山集》似乎有意隐藏黄裳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观点。或许黄裳属于游离于改革与守旧两派之外的“第三种人”,这也成为各个政治派别拉拢争取的对象。

程瑀在《神道碑》中记载了黄裳四男七女婚配情况。其中,他的四子皆入仕而宦游各地,但难以知晓他们具体娶妻情况。然而,他的七个女儿嫁给了非贵即富人家。“奉直大夫直秘阁知单州蔡修、承议郎河州通判陈详、承奉郎曾绂、左朝请郎中书舍人张扩、左承议郎监察御史陈积中、朝请郎坊州签判李悱,七女婿也;详盖两娶云。”这段文字中出现的“七女婿”,实为六女婿,因为陈详娶黄裳的两个女儿。从中看出,黄裳诸位女婿均有功名在身。曾绂乃曾布之子,蔡修疑是蔡卞或蔡京之子,陈详是闽南富豪之子,其余三位不知详情。

黄裳姻亲曾布是对他政治生涯影响至深的政治人物。曾布来自江西南丰赫赫有名的科举家族。宋嘉祐元年(1056),朝廷开科取士,欧阳修任主考,梅尧臣任副主考,举子中人才济济,其中有浦城章氏叔侄章惇、章衡,章衡高中状元,章惇后任宰相;有文坛巨匠苏轼、苏辙,还有后来成为理学大家的张载、程颢、程颐……明星级的政治人物层出不穷,文化领域中的杰出人才俯拾皆是,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千年第一龙虎榜”。曾布与兄弟曾巩、曾牟、曾阜以及妹夫王补之、王彦深组成科场“家族矩阵”,入京大比,均名列皇榜,震惊朝野,一门六进士,光耀门楣。曾布与文采斐然的兄长曾巩相比,他的官职最为显耀,居右相(宰相),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和主要推动者之一。

宦海沉浮,风云变幻。黄裳与曾布缔结儿女亲家,抛开两个家族之间姻亲交往不说,单从政治角度来看,或许这是一种羁绊,也是一道绕不开政治回避的“死结”。黄裳多次请求外任,在京担任要职却执意要求转任地方官,让自己的仕途蒙上阴郁色彩。据《宋会要辑稿》载:“十二月二十七日吏部侍郎黄裳奏:臣之女与右仆射曾布之子为亲,法当回避。”“诏:黄裳除龙图阁待制知颍昌府。”崇宁元年(1102)冬,黄裳任礼部尚书知青州,移守庐州,两月后再移知郓州。更为惨淡的是,黄裳甚至被劾而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这份差事属于虚职,只领半禄。黄裳在《谢宫观表》中云:“事叹人言可畏……”“被劾”事出有因,“落职”实属无奈,黄裳宦游多个州郡的颠沛流离的经历,与曾布“出朝廷”似乎有某些关联。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已古稀的黄裳以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政和七年(1117),黄裳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再知福州。黄裳两度知福州,今人猜测不一,或因“人见裳言不见用而可惜”,或因回避“姻亲”政治需要,或因皇帝亲授口谕刊刻《政和万寿道藏》而赴任。黄裳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不为世俗所累,专心收集刊刻当时最大的一部《道藏》,成就了刊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部雕版《道藏》的功绩。据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廷试第一、状元梁克家(泉州晋江人)所撰《三山志》记载:“政和四年,黄尚书裳奏请建飞天法藏,藏天十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淳熙二年,令以所藏经文送于行在所。”刊刻《道藏》是一项盛大的文化工程,即使后世再刻也难望其项背。这份荣耀,专属居功至伟的状元黄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