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安竹桥
驱车从光泽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行驶约3公里,就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鸾凤镇油溪村,光泽建县历史上保留时间较长的一个古村落。
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油溪村原名油榨。清朝至民国年间,这里盛产油茶,所榨的茶籽油闻名县内外,当地人有几所榨油坊,均以溪水带动水碓来碾磨茶籽,碾磨加工好的茶籽粉,通过传统手工榨坊榨出茶油。
村子前面有一溪流,溪水流油,带动一方百姓富,后村子以溪而名改称油溪。
油溪村党支部书记傅斌颇为自豪地说,油溪村有着“千年古村”“灯舞之乡”的美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至今还保留着流传千百年的三角戏、茶灯戏、马仔灯等独具地域风情的特色表演。
“我们村以傅姓为主,根据《傅氏家谱》记载,唐末五代时期,傅氏祖先从中原迁徙到江西南城,后再迁本县华桥古林,明朝初由古林再迁油溪,子孙在此繁衍生息600余年。”傅斌说。
位于油溪村口的承安桥是闽北保护最完好的古廊桥之一,又称“七仙桥”“夫妻桥”。廊桥自南向北横跨溪水上方。桥旁数株百年古樟合抱数围,虬枝叶茂,如一把大伞遮盖在桥上方。
据《光泽县志》记载,承安廊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桥长60米,外宽6.5米,内宽4.5米,墩高4米,五墩四孔,木石结构,由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桥面。桥上建有廊屋,桥两侧有雨篷,以便过往行人在桥上遮风蔽日,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每年的七夕‘量桥’活动,这里都特别热闹,除了光泽本地村民,还有很多周边县市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游玩。”傅斌说,承安廊桥作为油溪村的一道文化景观,早已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修缮和保护,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除了承安廊桥外,村里还有君安竹桥,是福建内跨度最大的竹桥之一,也是福建省首座竹制廊桥。
近些年,油溪村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打造生态河道、登山漫道、承安客栈等特色景点,依托承安古廊桥、傅氏宗祠、金锭峰庙等古建筑,以及流传千百年的量桥、三角戏、茶灯戏等民俗活动,创新推出“植染大地”艺术节、大学生音乐节和“乡伴油溪 山盟海誓”传统婚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光泽县2024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山盟海誓 相约油溪”廊桥音乐会等文旅活动,吸引游客超过6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50多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
同时,村里又围绕“乡伴”,将旅游线分为“怀旧”-“温今”-“祈望”三条旅游线,建设了原本茶咖、廊桥光影、民俗街巷、小酒馆、榨油坊等10余处业态,修建进村口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和其它旅游基础设施。
“红色文化也是村里的一大特色。1933年,中央红军将饶坪区委、区革命委员会迁到油溪村,更名为油溪区委、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就设在油溪村傅氏祠堂。”走进村史馆,傅斌边走边介绍,油溪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红色文化,是鸾凤镇唯一的革命老区基点村,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村史展馆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展示近五年来油溪村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二楼则呈现鸾凤镇和油溪村的红色历史。”
在村史馆,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地的红色历史,也看到了村里的发展成果,“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示范村”和福建省“金牌旅游村”都是油溪村获得的“金字招牌”。
不仅如此,油溪村还积极探索“三乡人”引育留用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以乡愁、乡情、亲情激发在外人才的返乡情怀和创业动力,先后吸引了三位返乡大学生创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依次走过乌君驿、傅氏宗祠、东篱囿、金锭峰庙等景点,人文油溪的印记愈发清晰。这个闽北小山村,正秉持着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精神,奋力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