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能幻化成何等模样?正在延平区双溪楼开展的南平市竹非遗专题展给出了答案。这场汇集了全市数十件竹非遗相关作品的展览,不仅展现了竹艺的千年技艺,更呈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
展览入口处,一个写着各种“竹”字的六面形正方体呈现眼前,带领观众走进“竹”的世界。往展览右边走去,灯火阑珊处,竹灯映入眼帘。或复古雅致,或现代简约;或用厚厚的竹片作为“围栏”,或用细细的竹丝织就“躯干”。金亮的光线透过纤纤竹网,竹灯的温暖,便轻易抵达心底。仔细观赏,展出的一盏竹灯上,还仔细刻着《清明上河图》。
原来,政和竹灯饰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技艺是沿袭古代手工编织技艺发展而成,有八个主要工艺环节、30道工艺程序,彰显出精湛破篾刀法和编织加工技艺。时光流逝,技艺留存,展出的政和竹灯让我们看到竹灯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融合。
往前走去,场景切换至“户外”,一根竹竿、两把竹椅、一艘竹排,带我们“穿越”至武夷山九曲溪旁。乘着竹排泛舟九曲是无数游客“打卡”武夷山的必选项,观赏碧水丹山的同时,鲜为人知的是,碧水之上的竹排也是非遗。
九曲竹排制作技艺于2019年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九曲竹排起源于武夷山古越人的水上生产工具,最初由单根或两三根青竹以青藤捆绑而成。经过历代改进完善,至宋代九曲竹排的形制已与当代接近,清代时则完全一致。如今,武夷山的九曲竹排不再用于载货运输,而是专用于旅游游览。这一传统工具的使用变化也见证着武夷山旅游的发展进程。
展厅一角,亦有浪漫。油纸伞绽放其中,伞面上有“鸟语花香”。洋口油纸伞的制作采用本地毛竹,需要经历车制伞头伞把、熨伞柄、剖制伞骨等七十多道工序。洋口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它将竹的“柔”与“刚”融入其中,让人瞥见了数百年前古人的巧思。2010年,洋口油纸伞制作技艺(顺昌)入选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编壶、竹编风铃、竹编摆件……竹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谢宏星的手中,根根“绕指柔”编出了独特的时代气息。竹,可以是带着祝福的摆件,也可以是写着诗词的“锦帕”;可以是与银子结合的项链,也可以是惟妙惟肖的“动物”。“记录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谢宏星认为,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意义。
伴随着一阵鼓点声,动态的“竹”呈现眼前。展厅中,中幡(建瓯挑幡)引人注目。相传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瓯将士擎持大旗,纪念壮烈捐躯的同乡战友。随着岁月流转,逐渐演变成当地特有的习俗。建瓯挑幡制作工艺独具风格,幡采用本地毛竹制作,最长的幡为10.2米,幡重20.6千克。主要套路有“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战旗”等,极具福建民俗特色。细细观展,竹的风骨、将士宁折不弯的勇气,就此融合,带我们回到军纪严明的“郑家军”中。
竹,可以是市井百味,也可以风雅至极。展厅中,政和竹片书画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竹板、竹片相结合,既保留了竹片的自然纹理与质感,又体现了其淡黄色的自然之美,透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另一侧,悬挂在墙上的顺昌竹木工艺画则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和花卉、层次鲜明的构图、自然流淌的色彩。
“武夷山里一溪横。晚风清。断霞明……”展厅中,一位观展市民轻声读起宋代名臣李纲写的《江城子·武夷山里一溪横》。抬首看去,竹片连屏,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及武夷山水茶文化均呈现其中,武夷竹刻创始人、非遗传承人张栋华的参展作品呈现出浓厚的竹文化。山中常见的毛竹经打磨创作,变成精美的竹刻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据悉,南平市竹非遗专题展将持续至10月中旬,竹文化的魅力还等待您去近距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