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温柔以待的证明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每年九月开学季,父亲总会轻声提醒我一句:“得空了,去看看杨老师。”

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年年落在心田,悄然生根。高中时的我,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之一,也是最执拗的那个——像一株倔强的小树,把根扎进书页的缝隙,以为只要用力生长,就一定能触到天空。

就在那样的日子里,她出现了——杨丽娜,我的班主任,也是政治老师。初见她时,她个子不高,身形清瘦,娃娃脸上一双大眼睛明亮有神,眼神里透着锐气,仿佛能一眼看穿人心。我以文科第二的成绩进入重点班。我心中清楚:高手如林,唯有拼尽全力才可能突围。那一刻,她看着我,微微一笑——那笑里没有评判,只有懂得。她读懂了我的不甘,也从此,成了我高中三年最温暖的守望者。

政治课,本该是枯燥的条文与概念的堆叠,可杨老师的课堂,却像一场思想的燃烧。她一站上讲台,整个人便被点亮:声音高亢时如惊雷,低沉时似细雨;讲到动情处,会突然瞪大双眼,或扼腕叹息,或拍案叫绝。那些抽象的理论,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黑板上跳舞,在空气中回响。她的普通话带着一点地方口音,却让课堂多了一份亲切的烟火气——真实、热烈,有血有肉。

走在校园小路上,她遇见我总会停下脚步,轻轻往路边让一步,然后笑眯眯地喊:“馒头啊!”那声“啊”字拖得悠长,像从心底流淌出的亲昵。她笑起来两颊有酒窝,如春风拂过湖面,荡开一圈圈暖意。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她的每一次问候,都像一束光,照进我紧闭的心门,让那扇门,悄悄裂开一道缝隙。

高三那年,我为争分夺秒,常常熬夜读书。一个深夜伏案太久,第二天晨读时忽觉头晕目眩,额头滚烫。同学察觉不对,立刻报告老师。杨老师闻讯赶来,一摸我额头,叫我回宿舍休息。而我却还惦记着昨晚没读完的书,喃喃道:“老师,今天课肯定落下了。”她笑了:“书要读,命更重要。先养好身体,落下的老师帮你补。”那一刻,我眼眶发热。

可没过多久,我又因一次全市质检考了年级前列而得意起来。数学几乎满分,消息传开,我走路都轻了几分。杨老师却把我叫到办公室,没有表扬,只轻轻说:“馒头啊,这次考得是不错,但越是顺风,越要稳住脚步。你看那田里的稻子,穗子越满,头越低。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得意是沉下来,查漏补缺,一步一个脚印走稳。”她顿了顿,又笑道:“路还长着呢,别让一场考试绊住了脚。”那番话如凉水浇头,让我瞬间清醒。她不让我因失败而沉沦,也不让我因成功而浮躁——这份清醒的爱,比任何鼓励都珍贵。

后来我结婚,她专程赶来。宴席间,她拉着我妻子的手,细细打量,眼里满是慈爱。她轻声叮嘱:“馒头啊,就是太执拗了,你要多劝劝他。不过你放心,他骨子里是个很乖的孩子,认准了路,就一定能走远。”

那一刻,我站在一旁,眼眶微热。二十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叫我“馒头啊”,依然像母亲般为我操心。原来,有些师生之情,早已超越讲台与课本,化作生命里最深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