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武夷岩茶 该焙几道火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久前,某网络主播以“八道火肉桂”为营销噱头,引发茶界热议。有人直言武夷岩茶根本无焙八道火的可能,也有人指出技术过硬者一道火即可成型,更有人提出茶叶经两到三道焙火后,后续工序已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焙火。

这场争议,恰好让武夷岩茶的焙火技术走进大众视野。

茶叶的干燥与烘焙,是塑造武夷岩茶品质的关键环节。

初制干燥以高温灭酶、蒸发水分、去除青草气为核心,为茶叶奠定基础;精制炭焙则靠木炭热能,推动茶叶内含物质发生热化反应,让“岩骨花香”的独特魅力得以释放。

而真正的焙火并非简单重复,需按阶段科学推进:首先是焙前工作,也称烘干或走水焙。针对去除茶梗、茶片等杂质后的半成品茶叶,通过1-2次干燥将水分控制在6%以内,既能提升香气纯度,也便于后续仓储。若半成品入库久未精制,还需根据茶叶状态适时补烘,确保基础品质稳定。

接着是主焙工作,这是茶叶风味定型的关键。通常1-2次即可,采用“低温慢炖、逐步加温”的方式,让茶叶内含物质慢慢转化——茶香逐渐熟化,汤色愈发醇厚,滋味的醇度也随之提升,正是这一步,让武夷岩茶的核心风味得以落地。

然后是辅焙工作,主要为保藏服务。库存较久的成品茶会因环境影响增加含水量,此时需补烘去水,但温度不能高于原焙温度,时间也需严格控制,避免改变茶叶原有风味,只做“锦上添花”的品质维护。

最后是复焙工作,侧重风味调整。一种是用原温度长时间慢焙,火攻风格不变,但茶叶品质会呈现细微差异;另一种是在原温度基础上升温烘焙,让火攻风格从“轻火转中火”或“中火转足火”,同时茶香更熟、滋味更醇、汤色更深,叶底的“蛤蟆背”也会更明显。

严格来说,焙火道数是主焙次数与复焙次数的总和,且每次复焙都需让茶叶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上有明显质变,绝非单纯的次数叠加。

而焙火的前提,还与制茶的天时、地利紧密相关。

武夷岩茶春茶采摘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多雨少晴,“雨水青”难出好茶,高温高湿的“南风天”也会影响品质,唯有风和日丽时才易制出高端茶。若天气不佳,或采摘成熟度不标准,茶叶易出现条索不均、鲜爽度不足、叶底无香等问题,焙火时就需更精细地跟踪调整。

焙火的核心原则是“看茶焙茶,看市场焙茶”。既要观察茶叶的品种、条索、等级与风格,也要兼顾消费者需求。名贵茶、做熟做透的茶、新制茶及条索细的茶,多倾向轻火;北方销区偏好轻火,潮汕等老销区则更爱足火。这里的“轻火”是相对概念,并非完全无火。

这里不得不提“沸点值”对焙火的影响:茶叶芳香物质分高、低沸点两类,低沸点的青叶醇、青叶醛占鲜叶芳香成分70%以上,而一些芳香物质则需高温才易释放。若茶叶做的生青,高沸点物质少,遇高温易挥发,只能一次性焙到足火;若“雨水青”“露水青”做青发酵到位,虽缺鲜爽度,但有高沸点物质,可分两次焙火,先低温去杂味,再升温焙至中足火。

至于“茶叶不适合多次烘焙”的传言,实则要看茶叶沸点值——低沸点茶叶怕长时间烘焙,香气易散;高沸点茶叶用低温多道烘焙,仅会流失低沸点香气,高沸点物质仍会保留,还能通过逐步升温转化出熟果香,这类茶分三道焙火也很常见。

回溯历史,计划经济时代无烘干机械,茶叶靠炭火一次性焙熟焙透,虽条件有限,但退火后滋味醇滑、香气舒适。近十几年来,因内销市场扩大,尤其是北方新茶客增多,焙火方式转向“低温慢焙、递进加温”,以保留香气为核心。

综合来看,“八道火”实为营销噱头。正如茶友所言:“茶叶一年焙八道火不实际,既浪费成本,又火味难消、无法入口。一年内除烘干外,焙三道火已是上限。”武夷岩茶的焙火,终究是为品质服务,而非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