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起床气”不是矫情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晨的阳光刚照进屋内,闹钟却刺耳地鸣叫起来,或是长辈催促你起床。你猛地坐起,心中瞬间涌起无名之火……

这熟悉的场景,你是否经常在经历?甚至还被打上性格暴躁的标签。

南平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蒋幼聪解释说,其实这是人体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医学上称为睡眠惯性,长期如此会危害健康。

哪些因素会加重“起床气”?

多数人睡了一夜起床会感到精神焕发,但是有一部分人群刚清醒就莫名烦躁,被误解为性格不好。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这是大脑和身体的同步延迟造成的。当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并非简单的“眼睛一闭一睁”,而是全身系统的协同转换——体温会逐渐回升,血压从夜间低谷开始攀升,心率和呼吸频率也会增加。这个过程中,身体还处于低血糖和轻度脱水的状态,就像一台刚启动的电脑,需要时间加载各项功能。

醒来后四肢乏力、头晕目眩,有人甚至会短暂失去方向感。还有的会出现认知卡顿,注意力难以集中。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可以缓解。

“睡眠不足会让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前额叶皮层处于‘半罢工’状态,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情绪失控。”蒋幼聪指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起床气”发生率比正常人高。

当我们熬夜刷手机、通宵加班时,不仅缩短了睡眠时间,还会打乱生活作息习惯,身体得不到充分修复。这些人群晨间被闹钟或声响吵醒,身体就像被“强制开机”感到不适。

为了防止睡过头,有些人会习惯每隔五分钟设置一次闹铃,每次被吵醒后又迷迷糊糊睡去。这种反复惊醒的状态,会让体内导致困倦的物质——腺苷的含量持续上升,最终陷入“越睡越困,越困越气”的恶性循环。

蒋幼聪解释道,人体在睡眠时处于低防御状态,突然的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使心跳骤升、血压飙高,情绪自然会变得暴躁。

“起床气”不止影响健康

别以为每天的“起床气”忍忍就过去。医学研究表明,睡眠惯性已被列为“睡眠障碍相关症状”,这些对人体的影响远不止一个清晨的心情。

大脑的情绪调节具有延续性。清晨被“起床气”困扰时,负责情绪反应的脑区杏仁核会处于过度激活状态,这种“情绪残留”会让人们白天的情绪更加敏感——对朋友、同事的一句无心的批评耿耿于怀。而持续的负面情绪还会影响夜间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偶尔的‘起床气’无需担忧,但如果每天清晨都被烦躁、头晕困扰,可能是身体在提示睡眠出现异常。”蒋幼聪在临床中发现,长期睡眠惯性严重的人群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会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风险,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和内分泌平衡。睡眠惯性还会让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显著下降,也会让学生学习能力大打折扣。

长期频繁的“起床气”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易对家人、伴侣或同事发脾气,影响亲密关系或工作、社交。

面对有“起床气”的家人,理解比指责更重要。有“起床气”的人,从迷糊到完全清醒需要更长时间。

此时不必反复催促,可默默准备好早餐,给他留一个安静的空间。蒋幼聪建议,如果家人长期被“起床气”困扰,可一起调整生活习惯,提醒对方少刷手机早点入睡。当睡眠质量改善,“起床气”也会自然减轻。

科学唤醒让晨起变轻松

摆脱“起床气”,不是强迫自己早睡早起,而是要让身体的“唤醒程序”更顺畅。

固定作息比“早睡早起”更重要。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同一时间起床,误差不超过1小时。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会形成条件反射。

早晨的阳光是生物钟的“校准器”。醒来后拉开窗帘,让自然光照射,能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更快进入清醒状态。到点就困,到点就醒,甚至不用闹钟也能自然起床。

闹钟响后,保持卧位或半卧位休息30分钟,再起床疲惫感也会减轻。这是因为“赖床”给了身体渐进唤醒的时间。

科学的赖床方式是:闹钟响后不看手机,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或轻轻活动手指、脚趾,让血液循环慢慢加速。避免睡“回笼觉”,一旦再次入睡,可能进入新的睡眠循环,被叫醒时反而更困。

刺耳的闹钟声会瞬间激活交感神经,引发心慌、烦躁。理想的叫醒方式是选择旋律舒缓的音乐。如,古典乐、流水声、鸟叫虫鸣声,音量从低到高渐强。关闭五分钟一次的闹铃,可让单次闹铃声长一些。

醒来后的10分钟,是身体对抗睡眠惯性的关键期。可以喝一杯温水,缓解晨间脱水导致的头晕,还能刺激肠胃蠕动,激活身体代谢;做简单的拉伸动作,让肌肉从“休眠状态”苏醒;薄荷、柑橘的气味能刺激嗅觉神经,让注意力更加集中,还可以闻香提神。

如果除了“起床气”,你还长期被失眠、打鼾困扰,或起床后持续头晕、胸闷,医生建议患者到睡眠科做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梦游症等疾病。

“起床气”不是性格的缺陷,而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被温柔地对待,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调整睡眠,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包容自己晨间的“小脾气”,晨起也可以变得很轻松。

(黄靓 唐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