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平区(民国时期南平县,下同)凭借地理优势,成为相对安全的后方。当时,闽浙沪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到延平,沦陷区的百姓也接踵而来。然而,在战火蔓延的年代,又岂有真正安全无虞的乐土?
侵华日军敌机多次窜至延平,投下炸弹,致百姓无辜罹难,家园焚毁,家庭破碎。八十载岁月流逝,但饱经硝烟浸染的档案犹在,且翻开延平区档案馆的民国政府文书,直面伤痛,铭记历史。
闽江上的屠杀
1940年5月17日下午,国民党福建永泉师管区(辖永安、南平、莆田、晋江团管区)的第一后方补充团,雇佣数艘民船载运军服等货物,从闽清口驶往延平。
船只行驶到樟湖坂坂头附近时,江野开阔,风平浪静。忽闻一阵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从空中传来——船工们惊恐地发现,3架日军飞机如同嗜血的秃鹫一般正朝他们逼近。
日机压低飞行高度,4颗炸弹呼啸而下,接着是机枪冷酷而精准地扫射。爆炸声震天动地,江水被激起巨大的血色水柱,木制的民船如同玩具般被撕裂、掀翻。船户张开亮不幸被炸身亡,另有5名民众受伤。敌机盘旋而去,幸存者的哀嚎与江水的呜咽交织,黑烟滚滚,遮天蔽日。
家破人亡的黄任真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南平县卫抚仓坊(今延平区梅峰路一带)40号住着黄任真一家人。1941年8月17日是黄任真人生中最惨痛的一天。上午十点,敌机轰炸卫抚仓坊和三元坊(今延平区三元路一带)。黄任真64岁的母亲、36岁的妻子和年仅7岁的幼子均在这次轰炸中丧命。黄任真本人身受重伤,被送至省立医院救治,五个月后才得以出院。
当他拖着残破的身体再次回到家中,只余一片废墟。日军的这次轰炸,几乎夺走了黄任真生命中的一切——家人、健康与住所。而他的遭遇,是无数中国家庭在战争中被毁灭的缩影。
小水门不知姓名的逝者
水运,是民国时期延平主要的交通方式。城东的小水门码头,滩平水缓,是各类木帆船、机动船停泊装卸货的重要集散点。
1941年11月14日上午十点,四架日军飞机从建瓯方向飞至延平,在小水门河边投下五颗炸弹,又向尤溪飞去。根据当时南平县警察局的报告,此次轰炸牵连民船11艘,机动船1艘,造成平民轻伤14人,重伤7人。死难者为一男一女一儿童,均不知姓名。
这“不知姓名”四个字,真是让人泪目。不知他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是否是一家三口,抑或互不相识;也不知是谁送他们上船,道别时是否曾叮嘱一声“一路平安”;更不知是谁在家翘首以盼却日日等空。几声巨响,漫天血雾,他们卒然成了档案上不知姓名的三名死难者。
战火绕山川,生死如鸿毛。
无法完全统计的战争创伤
从现存民国档案来看,日军空袭,重点针对军政机关、学校、医院、车站、码头等城市重点区域。
1939年5月8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南平城区中华路地段,炸毁城区警察局补训处及南平中学高工学校等。炸死1人,炸伤7人。
1939年7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城区七七兵站医院、昼锦坊等,死伤人数不详。
1939年9月22日,日军飞机轰炸城区汽车站,死伤人数不详。
1941年4月22日,日军飞机轰炸南平西芹镇后路保,炸死8人,炸伤10人。
1941年8月15日,日军飞机轰炸南平三元坊新村,炸死1人,炸伤3人。
……
随时可能出现的日军空袭,给山城延平带来了沉重的压迫和危机。民国县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以期减少伤亡损失。避战迁到延平的《南方日报》多次刊载防空知识,教市民识别侦察机和轰炸机,政府不时举办防空预演,操练人口疏散和伤亡救治。
1941年4月23日南平防空指挥部发布关于人口疏散的公函:“本城人烟稠密,机关林立,当为敌机投弹目标,惟为先事预防起见,应厉行疏散。俾所有机关学校均迁移于距城二至十公里范围之地,以策安全”。1943年6月13日《南方日报》刊登南平市人口物资疏散要求:“每一户应建一洞,并每一机关及同业公会应建防空洞一个,备空袭时避难之用。”
日寇入侵,地处后方的延平尚且不得太平,时刻笼罩于突袭阴影下,可以想见战火前线和沦陷区,一寸山河一寸血,百姓又是何等的水深火热。
档案是历史的碎片。档案中记载的每一行死伤人数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与一个个家庭永恒的伤痛。战乱中残存的档案,仅仅揭示了当时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极小的一部分真相,无法完全统计日寇侵华带来的沉痛创伤。
档案无声,却如铁证,是对侵略罪行的永恒指证,是振聋发聩的血泪控诉。历史不容遗忘,吾辈更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