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之后, 朱子古琴艺术如何深入人心
日期:09-01
掌声之后,思考才真正开始。
日前,南平市级非遗“朱子古琴艺术”第一次跨出国门,站在曼谷学术会议的聚光灯下。古琴曲《碧涧流泉》奏罢,满场喝彩。朱子古琴艺术的这次“出海”,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出海”之后,还需要哪些努力,才能让千年琴音真正深入人心?
归根到底,在于唤醒。
非遗传承,并非简单复刻传统形式,而应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激活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让它重新“活”过来。
首先,要进行艺术解构。深沉的道理,得用浅近的话儿讲;千年的琴音,得让今天的人儿听。朱子古琴艺术当中蕴涵的“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道理,并非空泛概念,而是可被感知的生命哲学。要通过意象解读、情境营造——如以“碧涧流泉”喻人生境界,将理学思想转化为公众听得懂、愿共鸣的审美叙事。
其次,要走进大众。非遗传承人手上要有艺,心中更要有人。传承人不仅是弹琴者,更应是译琴者、传琴者。他们不能只守在琴室、舞台,还得走进学校、社区,甚至站上国际讲坛。以个体的温度与诠释力,搭建文化与大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朱子古琴艺术”可以出现在大武夷山景区实景中,可以和诗书画联动,可以进青年夜校、短视频平台,甚至可以与其他艺术跨界合作。只有不断“被使用”,非遗才不会沦为“被保存”。
说到底,唤醒传统,是一次双向奔赴。传统因新的理解而焕发生机,现代人因文化的滋养而安顿心灵。通过“活态复兴”,让古老的琴音与非遗演绎走入群众亦可参与的“文化会客厅”。只有当人们自发地想听、想学、想弹、想分享,朱子古琴艺术才算真正被唤醒。
朱子古琴艺术的这一趟出海,如一粒种子,飘洋过海,落了地、发了芽。但我们更希望,它能回到闽北的山水之间,回到寻常百姓的身边,在每个想静下来的时刻,被轻轻拨响。
千年琴韵何绵长,传承之路亦漫漫。真正的回响,不仅在他乡的掌声中,更在故乡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