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政和四平戏放异彩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复排经典剧目《刘文昔》剧照

复排经典剧目《九龙阁》剧照:杨宗保到穆柯寨索要降龙木,与穆桂英交战。

“辕门外哦,三声炮响咯,穆桂英挂帅出征哦……”

在政和县杨源乡英节庙古戏台上,经典剧目四平戏《九龙阁》正在演出。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在危急之际挂帅出征,击退辽军,保住大宋江山。悲壮的故事加上生动的演绎,动人心弦,足见杨源四平戏剧团年轻一代演员挑起了传承国家级非遗四平戏的大旗。

四平戏,政和方言又称其为“庶民戏”“赐名戏”,也有人称“祖宗戏”,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古声腔,但清中叶后渐趋沉寂。2006年6月,政和四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名录,这个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古老戏种又慢慢地被世人所熟知和喜欢……

一个全部由农民组成的剧团,一个在大山深处默默生存的剧种,是怎么传承的呢?这和它的名字“祖宗戏”有关。

24杆土铳一起鸣放,上千人的踩街队伍身着奇特戏服、面绘古怪脸谱、肩扛祖宗神位,敲锣打鼓,一路浩浩荡荡。

每年二月初九是杨源村祭祖的日子。这一天,村民举行流传了数百年的“游翁爹”祭祖活动。在祭祖期间,当地剧团要连续表演三天三夜的四平戏,敬祖娱人。

杨源村民大多为张姓。他们的祖先是唐乾符五年(878)讨伐黄巢农民军、九战铁山的福建招讨使张谨。

杨源每年举办两次“游翁爹”和四平戏演出活动。八月初六是张谨的生日,二月初九是与张谨一同战死的副将郭荣的生日,每年的“游翁爹”祭祖活动便定在这两天举行。“游翁爹”的前一天,村里派人到铁山祭扫张谨墓,从坟上采来青枝,挂在村尾英节庙内的戏台左柱上。

上午“游翁爹”祭祖活动结束,下午四平戏便在英节庙古戏台鸣锣开演。演出的目的就是敬神,专门为张瑾等供奉在英节庙的祖先表演。当然,演出期间,村里男女老少也喜欢聚集在英节庙观看。四平戏剧团演员都是本村张姓人家,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是登台亮相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非常到位。

四平戏是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和昆山四大声腔外,新出现的一种戏曲声腔。明末清初,四平戏传入政和县,主要活动于杨源一带,当时的戏班称为“泳霓轩”。清康熙至雍正时期,杨源四平戏一度兴旺,后在寿宁演出失火,戏班行头、道具付之一炬。雍正末年,当地酷爱四平戏的老艺人张子英变卖家产,重新购置戏装、道具,组建四平戏班,使四平戏在杨源得以延续。

咸丰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四平戏失去社会依托,再次中落。光绪年间,杨源武庠生张香国再次组建了规模较大的四平戏班。该戏班不仅恢复到雍正初期的活动范围,而且在剧目、表演艺术上均有所开拓。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平戏日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有杨源、禾洋两个规模较小的业余剧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平戏逐渐恢复演出活动。1982年,在老艺人张陈招、张应选、李式舒、李典亮等人的主持下,重整杨源、禾洋这两个四平戏业余剧团。他们吸收一批青年演员,纳徒传艺,排练演出,使这一古朴的“庶民戏”又一次恢复生机。同时,四平戏老艺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搜集、整理出清代四平戏传统剧本,并在各地巡回演出。

目前,四平戏有杨源四平戏剧团和禾洋四平戏剧团,张孝友、李式青获评“四平戏国家级传承人”,张陈山获评“四平戏省级传承人”。四平戏唱白皆用“土官话”(俗称“讲正字”“大官话”或“正宗腔”),并杂用乡语,音律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四平戏这一古老剧种的语言艺术别具一格,与其他剧种截然不同。

四平戏主要有生、旦、净、末、贴、丑、外、夫、礼等12种行当。不同行当的手、脚动作都有规定的套路和口诀。

四平戏的脸谱用色简单,尤其是旦角和生角,仅在面部略施粉黛,勾画眉眼。早期,四平戏的化妆用色仅红、黑、白三种。其中,白的是用一种白色泥粉加冰糖经过熬煮而成的材料,被称为“白水粉彩”;黑的是点燃煤油或蜡烛后,在上面盖一张纸,然后将纸上的烟灰刮下并加入榛油调制而成的材料,被称为“黑油烟彩”;红色用的是“红干脂彩”。

四平戏脸谱不仅是四平戏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凝聚了福建古村落人民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精髓,是福建本土文化乃至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小标本。

近年来,政和县有关部门重视四平戏传承工作,投入资金复排经典剧目《九龙阁》《蟠桃会》、折子戏《刘文昔》《联芳》等,获得戏曲界好评。

2016年7月,复排的折子戏《联芳》参加福建省折子戏展演。

2015年11月,新编四平戏《御赐县名》参演第六届福建艺术节,获得演员、剧本、演出3个三等奖。

2018年5月,复排的经典剧目《九龙阁》成功首演,献演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成为杨源四平戏剧团最经典的演出剧目。

2020年10月12日,折子戏《刘文昔》献演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百戏(昆山)盛典。这是四平戏第一次登上全国性舞台。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个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帅字旗飘如云,穆字震乾坤。”四平戏在古戏台上的演出精彩纷呈,高亢激昂的弋阳高腔,穿过英节庙,在空中久久回荡。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