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袅袅北苑来。提及茶之上品,定绕不开“北苑贡茶”。
宋徽宗著《大观茶论》,盛赞其“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欧阳修得之珍藏,感叹“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陆游任建安茶官,留下“建溪官茶天下绝”绵长诗韵……
北苑贡茶龙团凤饼,缘何如此珍贵?寻访宋茶文化之美学,探究北苑贡茶之极致,或许是该回到它的源头去看看。静心,入座,点一盏茶,在万千次击拂中,探访这北苑贡茶的“前世今生”。
茶乡:
北苑佳茗自古栽
初秋时节,趁着早晚些许的凉意,向北苑贡茶发源地福建建安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一带行进。
蜿蜒的山路,渐高的日光,行至东峰镇裴桥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上的“北苑御焙遗址”摩崖石刻时,忽觉天地之高远,茶山之绵延。远处,一畦畦茶树得晨露滋养,满目青翠,宛若一条条环绕山间的绿色绸带,层层叠叠;近处,一块高约3米、宽约3.5米的“凿字岩”静静矗立,岩体上阴刻楷书从右至左,分8列共80字,简要记载着北苑茶事。
北苑茶之历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建州(今建瓯市)人张廷晖(张三公)将其经营的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作为御茶园,因茶园地处闽国之北,故称“北苑茶园”,“北苑”之名开始流传。
1995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两次进驻焙前,对“北苑御焙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台基、天井、水沟、水池、河卵石官道等50多个遗迹,其中,凿刻于宋庆历戊子(1048)年间的北苑茶事摩崖石刻,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皇家贡茶史珍贵的实证。2006年,“北苑御焙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石刻向世人呈现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四至、建筑布局、石刻年代及作者,也见证北苑茶区自古便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遂有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建安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会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草木丛条,水多黄金,茶生其间,气味殊美。
茶,是有茶魂的,北苑贡茶亦然。“茶色贵白”,是蔡襄在《茶录》中道出的宋人审美,地质密码、云雾之境、水系滋养、御贡荣光,成就了北苑茶香与传奇。清新淡雅,自然朴拙,从茶格到人格,北苑茶文化支撑起宋人极致的美学追求。而如今,以建瓯东峰凤凰山一带为核心产区的北苑贡茶,也在一代又一代的茶人手中接续,他们虽有各自的困惑与收获,思考与行动,但秉持“北苑贡茶”茶魂的初心却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茶人:
尚古求真灵芽新
今年已年过七旬的刘成龙,被大家称为建瓯茶界的“大师傅”。1969年,年仅16岁的他作为插队知青,开始在北苑贡茶核心产区东峰镇大房村当制茶学徒,也因此与北苑贡茶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并被评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种茶、做茶,到后来当审评员、茶叶站站长,最后创办了茶叶企业。茶的‘全过程’我都做过、参与过了。”刘成龙说自己与北苑贡茶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对茶有兴趣就会有责任心。怎么做茶?怎么做好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
众所周知,宋代是茶文化兴盛普及的年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好饮茶。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北苑茶品。彼时,龙团凤饼、密云龙、龙园胜雪等团饼类名茶迭出,栽培技术、制作工艺、品饮方式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如此,北苑贡茶历经多个朝代,御贡持续458年,其最繁盛时有“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记载,供奉御用官焙达32所,官私茶焙达1336所。25部宋代茶学专著中,内容涉及北苑贡茶的专著达19部,大量文人墨客颂咏北苑贡茶诗词上千首。
“北苑贡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点茶的品饮方式极其讲究。”刘成龙说,“从1993年到2006年,我们通过请教专家学者,查阅史料记载,比对出土器物,最终才有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的龙团凤饼、宋代点茶这套相对系统的北苑贡茶制作技艺和品饮方式。”
走进设立于东峰镇成龙茶厂的北苑贡茶文化展厅,唐宋点茶器具、制茶工具及北苑茶史文献资料系统呈现、一一展示。“你看,只要和北苑贡茶有关的,我们都会不惜时间与成本。”刘成龙表示,身为非遗传承人研究和传承好北苑贡茶的文化是任务使命,特别在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做好北苑贡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打响北苑贡茶的品牌尤为重要。
每年惊蛰前后“北苑喊山”的传统,是先声夺人的“开春仪式”,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祈求新一年茶事顺利;凤凰山下的百年乌龙茶园,是“台茶之父”吴振铎认定的台湾“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发源地,每年八月初八,两岸茶人总会相聚,共祭北苑茶神张廷晖(张三公);城市里、会展上、节庆日,北苑贡茶宋代点茶的展示不会“缺席”,“啜茶”的方式诠释着千年前北苑茶事的风雅……
我们时常在想,为什么总有些人费时费力地去探寻、还原那些快要消失的东西?意义何在?或许答案,就藏在“物以载道”这四个字中。
种茶、采茶、制茶、焙茶、点茶……直至今日,“茶”依旧是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镇保留有茶山3.8万亩,茶企、茶叶合作社超过160家,年生产成(商)品茶总产量达4560吨,全镇近三分之一的百姓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相关工作。
茶事:
正是寻茶好时候
“灵芽发,甘泉涌,贡茶香……”每年惊蛰之时,东峰北苑的茶山上,便热闹了起来。击鼓鸣志、诵读祭文、敬献祭品,茶人、游客齐声呼喊,声浪一浪接着一浪,久久回荡在茶山。
如果说,“北苑喊山”是一场官方且正式的典礼仪式。那么,每年农历八月初八的祭茶神张廷晖(张三公),则更多地保留了当地绵延了数百年的民俗。凤山茶神庙恭利祠内红烛高照、鼓乐齐鸣,各地而来的茶人们敬献茶品,恭诵《北苑茶诗》,感恩自然馈赠、风调雨顺,祈求茶园高产、茶事兴旺。
让茶事活动不仅仅只是“一场活动”,而是成为传承北苑贡茶文化的活态载体,其核心就在于构建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做到“以人为中心”和“与时代同行”——
桂林村闽台同根茶园,在这个夏天,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自然、文化、光影艺术巧妙融合,茶园各处都在讲诉闽台一脉相承的茶缘,成为了游客了解北苑贡茶的第一站;
裴桥村壑源自然村,旧时的土墙青瓦、残存的砖雕窗棂以及高耸的门楼,承载着北苑贡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乡愁记忆,仿佛可见曾经这里的富庶与繁华;
霞镇村凤山,古茶园、张廷晖(张三公)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正积极融入北苑贡茶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产业协同、茶文旅深度融合绘就了发展的蓝图;
……
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北苑贡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对“北苑贡茶”产品品质和地域特色的权威肯定,也为当地深度挖掘北苑贡茶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再添了一把“薪火”。
让古今并存碰撞,也让城乡“双向奔赴”。一边是建瓯深耕“茶”文章,聚焦“做优一片叶”,全力宣传和打造“千年建州·北苑贡茶”品牌,整体推进北苑贡茶特色小镇工作;一边是东峰深挖“茶”历史,活化利用遗址遗存,开办“北苑茗战赛”“北苑喊山祭”“中华北苑贡茶文化节”“中华茶神祭祀大典”“全茶宴评比大赛”等茶事活动,吸引更多茶爱好者、文旅达人深入了解北苑贡茶的悠久历史,感受其独特魅力。
当地理禀赋、历史厚度与文化自觉在这片土地上再次汇聚,北苑茶魂便会被重新唤醒。城里,藏于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凤冈别墅里的建州宋式点茶非遗传习所,值得每一位被建州文化、北苑贡茶吸引的游人、学者一探究竟;山乡,众人等待下一个春天,共赴北苑茶山,听鼓声铿锵,雅乐萦绕,沉浸一场“茶”的盛典。
从皇家私藏到百姓杯盏,一盏北苑贡茶中,可见凤凰山云雾缭绕的百年茶园,可见裴桥村沉重斑驳的石刻印记,也可见今日茶人指尖揉捻的新绿、万千茶事活动盎然的生机。北苑贡茶的文脉从未真正断裂,它始终是这片土地深藏的基因,并以其不朽的茶魂,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与人心。
四季轮转,北苑新韵,都在这一盏茶中轻轻荡漾开去……
图说:
裴桥古村落 (李智琪 摄)
百年乌龙茶园
北苑喊山(朱宇 方诗琦 摄)
建瓯茶人刘成龙
刻于北宋时的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建瓯市东峰镇焙前村,岩高约3米,长约4米,为北苑茶园纪事文,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魏永青 摄)
东峰镇辖域内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