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宇 通讯员 祝晓峰 陈智明)“以前是站在幕后做,如今是站上台去讲。身份不换,知行合一。”日前,松溪县委组织部干部黄文婷说道。不久前,她从市年轻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班学习归来,走上“湛卢组工讲学堂”的讲台分享学习心得,将“忠诚”“担当”融入松溪本地的鲜活案例中,让主题接地气、入人心。
“自己人讲实在事,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郑墩镇党委组织委员胡江楠说,“湛卢组工讲学堂”改变了“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模式,让每名干部都成为讲台“主角”。
近年来,松溪县委组织部创新打造“湛卢组工讲学堂”,以“人人讲、借外智、一线炼”三大路径,打破传统培训壁垒,推动组工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强筋壮骨”,在思维跨界中开阔视野,在基层实践中下功夫,探索出一条高素质专业化组工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借条内容是否规范?”“转账记录如何取证?”……在“湛卢组工讲学堂”上,松溪县法院法官林丽思让组工干部们通过角色扮演、现场实操,模拟“民间借贷证据固定”调解。干部们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发问,再到熟练运用,一个个实际问题在互动中变得清晰。
“大家看,这条路为何优先修?这个桥隧组合为何更经济?”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坤则以松溪交通图为“活教材”,结合“四桥三隧”攻坚案例,现场教学如何从交通规划中把握区域发展脉络。他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干部们从“听故事”转向“学方法”。
没有照本宣科的说教,跨界的思维,让专业知识在实景演绎中“落地”。课后,松溪县委组织部干部谭静怡感慨:“以前看规划觉得遥远,现在能从路网布局中读懂发展重点,人才引进工作也更有的放矢了。”
跨界的声音在这里持续回荡……从浙江数字化改革前沿考察归来的干部,用短视频分享见闻;纪委同志剖析的典型案例,让每个人屏息凝神;国土专家带来的规划蓝图,在课堂上铺就松溪未来的发展之路。思维在碰撞中跳出窠臼,组织工作的“源头活水”正汩汩涌流。
带着课堂收获的丰硕成果,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小区街巷、企业车间,在火热的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提升服务能力。
在旧县乡下塅村闽台农业融合示范基地,40余名组工干部走进果园,一场“现场教学”正在开展。烈日当空,有人专注地听着村书记讲解“土地生态银行”项目的实践经验,有人俯身察看作物长势,有人详细询问合作模式……“‘支部牵头、农户入股、台企技术、保底分红’这个模式既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值得我们乡镇学习借鉴!”一位“90后”组工干部抹去额角的汗水,兴奋地说道。
夕阳西下,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未消退。在六墩村的“吃茶话事”点暖黄的灯光下,组工干部们和村民围坐一团,清茶一杯,畅聊基层治理痛点的化解方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智慧治理”的大概念揉碎成一个个可操作的“金点子”。茶香氤氲中,政策与民意在交融,思路与乡情在共振,课堂上学到的新理念,正在生根发芽。
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松溪组工干部们以知行合一的坚实步伐,书写着新时代组工事业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