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午后,烈日当空,风卷着热浪,吹拂着旗杆上的五星红旗。在邵武乐龄长者养老公寓五层的窗边,抗战老战士傅士林静静地坐在轮椅上。他精神矍铄,目光坚毅,因年迈而瘦削的身躯,依然挺立,保持着军人昂然的气质和风貌。
“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出生于山东枣庄的傅士林哼唱着熟悉的小调,陷入回忆。
“我是贫农啊,小时候在姑姑家长大,想着参军能吃饱饭,就这么简单。”1940年,19岁的傅士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与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样,以血肉之躯抵挡侵略者的枪炮,奋勇杀敌,多次立功。1946年,傅士林光荣入党。195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转业到福建省煤炭工业总公司邵武煤矿医院(今福能集团邵武煤业医院),继续在闽北这片红色热土上发光发热。
“说来也怪,子弹从这里进去这里出来,穿了个洞,我的牙齿一个都没伤。”傅士林颤抖的手分别在左脸和右脸上比划,笑着说,“这些都是小伤。我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
如今,年过百岁的傅士林,早已记不清战友的样子,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他记得,打仗的时候,他们常常穿不暖、饿肚子,口渴了想喝水,就只能拔草根,吮吸草根里那一点点的水分解渴。他们只要能吃上饭,就会吃得很饱,因为不知道吃了这顿还会不会有下一顿,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饭。
“那时候的日子苦,部队条件也不好,特别是枪炮武器和敌军差距很大,手榴弹都是自己用土法造的,底下一个铁,上面一个木头柄,弹丢出去,拉环还挂在手指上。”傅士林呼吸沉重,一边用低哑的声音说,一边吃力地还原着丢手榴弹的动作。
“这些军功章都是我的宝贝啊。”傅士林最珍贵的物件,都收藏在一个深褐色的保险柜里,而保险柜的钥匙,一直是他的老伴负责保管。
独立自由奖章、解放东北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枚从深红色丝绒袋里取出的奖章,在透过窗户的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在战争年代保卫国家,在和平年代坚守初心。从烽火岁月中走来,傅士林目睹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真是不一样,祖国强大咯。”傅士林知足且享受着当下的生活。他喜欢吃面条和面疙瘩汤,有着早睡早起的习惯,日常在房间里,就和老伴聊聊天、走走路,时而哼唱几句《游击队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松花江上》《沂蒙山小调》这些红歌、军歌。
平日里,傅士林最大的兴趣爱好,是看电视新闻。他特意给自己买了一台大尺寸的电视机,挂在正对床铺的墙面上。虽然大多数时候听不清,但他能通过字幕,看懂新闻播报的内容。
“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将举办大阅兵了。”从电视新闻里获知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这一消息,傅士林很是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年轻人了。”傅士林重新穿上胸前别着一排排奖章、纪念章的老式军装,庄重地戴上军帽,骨节分明的右手,颤颤巍巍地举至帽檐,向着窗外五星红旗的方向——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