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万物丰茂。在松溪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脉搏正蓬勃跳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在松溪,这一模式已跨越纸面,化作蔗田里的新芽、柑橘树上的硕果、竹林间的笑语——科技小院不仅落地生根,更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赋能产业与人才的重要桥梁。
如今,松溪已成功打造1个省级科技小院和2个市级科技小院,涵盖甘蔗、柑橘和苦笋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科技引擎。
百年蔗田焕生机
暑假期间,福建农林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走进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深入观摩珍稀的宿根甘蔗,调研“蔗茶间作”生态复合种植模式,为百年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松溪百年蔗是万前村特有的珍贵作物,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雍正四年,迄今已近300年,百年蔗因此得名。
百年蔗的繁衍和价值挖掘,始终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助力,福建松溪甘蔗科技小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依托福建省民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让一批批农学专家扎根生产一线,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民盛公司积极拓展合作边界,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团队,已有五个国家级科研团队参与合作,共同推动百年蔗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制糖,向食品加工、饮品酿造、化妆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及文化创意产品等多元化方向拓展。
“在科技小院的助力下,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规模化种植百年蔗达297亩,带动全县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余亩,总产量突破8000吨。”民盛公司负责人罗瑾双表示,公司将新建红糖标准化厂房4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15亩,是国内少数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红糖加工企业,红糖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喜爱。
此外,科技小院与企业协同攻关,建立了百年蔗高效良繁技术体系,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持续改进红糖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一系列举措为百年蔗产业增产增收、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保障,形成了“科技赋能、产业兴农”的良性循环。
大棚结出致富果
处暑前后,闽北山间暑热稍退。在松溪县乾贸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红美人”柑橘基地里,大棚整齐排列,翠绿的枝叶间,初结的果实缀满枝头。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福建省现代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潘腾飞带领研究生团队穿梭于果林之间,细心察看果实的生长情况。“前些天接到果农反映,新结的果实出现较多开裂,我们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潘腾飞托起一颗裂开的柑橘,检视果皮纹路,“初步判断是水肥管理出了状况,这次我们要长期跟踪,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连日来,团队奔波于旧县乡、郑墩镇、溪东乡多个种植区,开展取样检测、农户访谈和数据记录,为解决问题搜集第一手资料。
“多亏了科技小院提供的技术支持,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一批批专家亲临指导,让我们对产业的未来发展更有底气。”乾贸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彩英表示。
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术语,而是田间地头的实践。柑橘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吴家铭副教授带领3名专家与2名研究生长期驻村。企业也全力配合,提供600多平方米的办公培训空间、设施完善的食宿条件,并将试验基地直接设在果品分检中心,实现了从种植到检测的无缝对接。
科技小院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兴农模式。通过推广“根域限制高产栽培技术”,旧县乡下塅、六墩等村的360多户村民积极参与,成功种植嫁接“红美人”柑橘苗8500多株,预计可带动村民增收100万元。
与此同时,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红美人”柑橘果酒、“红美人”果汁饮料、陈皮制作技术研发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大宗传统酿造调味品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研与应用》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科技动能。
花桥苦笋“有点甜”
八月,松溪县花桥乡竹林连绵如海,绿意沁人。
清晨,村民江诗飞在自家竹林里劈灌、锄草,充满干劲。“今年苦笋收成好,价钱也卖得不错。但要指望明年还能大丰收,现在的管护一点也不能马虎。”他边擦汗边笑言,“县里林业局对我们竹林机耕路和劈灌锄草进行补助,省里的技术专家荣教授还来村里指导我们管理竹山,我们心里更有底了!”
江诗飞口中的“荣教授”,是松溪苦笋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研究员荣俊冬博士。去年,花桥乡对接福建农林大学的科技资源,依托花桥乡众桥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建设“南平松溪苦笋科技小院”,并于今年入选南平市级科技小院。
荣俊冬带领一支由7名专家和2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长驻花桥乡源尾村,常年奔走于竹林深处,把论文写进青山,将技术送至农户。科技小院的办公区域占地300平方米,宿舍、食堂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真正让“专家沉下来、技术落进地”。
花桥乡已初步形成从苦笋采挖、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乡村两级与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清水笋、即食笋等系列产品,借助“订单农业”模式,由源尾村农加合作社统一收购和初加工,夷山物产负责深加工,花桥乡众桥振兴投资公司再统一运营销售。如今,“花桥苦笋”已成功入选“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科技要持续扎根一线,才能真正赋能乡村。”苦笋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荣俊冬表示,科技小院将重点推动4项以上自主研发科技项目,包括竹林结构调控、高效施肥、采笋留母竹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万亩竹林提供精准丰产服务;同时开展不少于10场专业技术培训,系统提升当地人才能力,推动竹林平均亩产提高20%,让竹山变成林农钱袋子。
☉徐陆锋 夏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