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永不沉睡的五团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弹指一挥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八十载!

穿过岁月,拂过烟尘,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45年。这年的8月15日,是令全中国人激动而难忘的一天,日本天皇用广播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地投降了;这年的9月2日,是让全世界欢呼且伟大的一天,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9月3日,一个血火淬炼凝结而成的纪念日诞生。

把时间继续往前拨,让我们来到1937年与1938年之交的那个寒冬时节。1937年11月,那年霜月里的闽北一定很冷吧,但在崇安洋庄坑口的长涧源里却是热血沸腾,许多在游击战争中失散的、养伤养病的战士们也纷纷归队,一支闽北红军游击队在此悄悄集结,他们即将北上担负起保家卫国的民族使命。1938年2月9日,这天一定是那年冬季里的一个艳阳天吧,江西石塘的一所小学里热闹非凡,各路的闽北子弟兵1600多人赶赴到此,大家豪情满怀,激动不已,像是离散多年的同胞兄弟,一双双枯瘦却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激动的泪水顺着脸颊无声地流淌,闽北红军游击队在这一天正式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以下简称五团)。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下来的闽北英雄儿女,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是年2月25日,石塘街上锣鼓喧天,五团誓师北上。从这一天起,平凡的石塘镇注定成为闽北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记忆。

风雨同舟近七载,闽北革命的主帅黄道,这位江西横峰人,自1931年7月入闽以来,就把自己奉献给了闽北。他依依惜别,亲自给每位曾经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颁发“闽浙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保卫祖国,有何畏惧?每一位兄弟在他的心目中都是英雄!但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山一程,水一程,此去关山千万重,任重而道远,激动、喜悦、不舍、牵挂、期待……面对这一支自己在刀风剑雨中带出来的队伍即将离自己而去,那时那刻,这位重情重义、勇敢智慧的革命者,复杂的情绪一定交织在他的心怀里千翻百滚吧!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到1938-1941年吧,你会流泪,你会感动,你会自豪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皖南抗战前线无数次血与火的交锋,一千六百多人用鲜血和生命与全体新四军将士们共同构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一支血脉里流淌着闽北红军游击队优良基因的队伍,在皖南战场上一如既往地保持骁勇善战、不屈不挠的光荣传统,让闽北的精神旗帜在华东战场上高高飘扬。

红杨树战斗:临危受命,首战告捷

1938年5月,安徽芜湖的红杨树地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日军疯狂地入侵,让国民党军部队节节败退,从一线撤到二线,从二线退到三线,三线抵抗不住就逃离,日军占领了红杨树,东战场岌岌可危。6月,五团临危受命,接替国民党军在红杨树的防区,首次在皖南对日开战。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五团击败日军的猖狂进攻,消灭大批日本侵略军,出色地完成接防任务,挽救了东战场,稳定了华东战局。在红杨树对日战斗的过程中,有一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红杨树是“风吹稻浪、十里花香”的圩区水乡,区内的圩埂是坝又是路,如何在水网地区的圩埂上作战,五团没有经验。这时,群众路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五团深入走访当地群众,获得了制服日军的战术法宝,“改造地形”“隐蔽伏击”“以暗击明”,战斗打得淋漓痛快,用极小的代价就把暴露在火力网之下的日军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

五团红杨树对日首战的经历再次验证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正确性,深刻地诠释了军民一体的力量,群众路线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也再次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繁昌保卫战:五战五捷,威名远扬

繁昌北临长江,南望九华,东接江浙,西通中部腹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军部和国民党第三战区后方基地的屏障,更是瞰制日军长江交通运输线的要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1939年1月至12月,日军频繁进攻繁昌,企图打开皖南之门户,进而向南继续推进。五团先后五次出击,打退日军的进攻,战斗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战况一次比一次烈,五团的名声一次比一次响。尤其是第四次繁昌保卫战,历时十五天,三场硬战,打得地动山摇,惊心动魄,令人血脉偾张、热泪盈眶。11月8日至23日,无耻的日本强盗,海陆空军一起上,先后调集2000多兵力扑向繁昌城,直逼云岭而来。五团短兵相接“肉搏峨山头”,诱敌入伏“血战塘口坝”,击毙日军指挥官川岛中佐,把敌人统统打下山冈,打出了“铁军”之威,赢得皖南抗战史上空前的胜利,五团成为全军的“英雄团队”。“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我们英勇牺牲、牺牲,不怕饥寒死伤!……谁说我们游而不击,谁说我们不能打大仗……五次伟大的胜利,我们坚决保卫了繁昌!”一曲《繁昌之战》的英雄赞歌开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流传开来,至今依旧余音不绝。

五团从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闽北深山走到皖南抗日前线,五次繁昌保卫战,闽北子弟兵们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凝聚而成的战斗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钢少气多”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繁昌保卫战的胜利是我们党和军队坚定理想信念的胜利。五团的行动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的至理名言,也深刻地警示我们理想信念不仅是历史时期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代应对挑战的内在动力,每位共产党员都需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战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血战东流山:别了皖南,悲壮一页

1941年1月的皖南乌云翻滚。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战场上,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进行着殊死搏斗的时候,一场操戈同室的阴谋正在酝酿。

国民党发来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共产党人复电,驳斥了其荒谬的命令,但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顾全抗日大局,宁愿委屈自己,将皖南新四军转移到长江以北,五团在繁昌集结出发。那天,老乡们都出来送行。皖南三年的战斗生活,部队的官兵们早已与当地的百姓结下了亲人之情,他们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站在雨里,泪水在心底。队伍里有人轻声唱起《别了皖南》,紧接着大家一起齐声高唱,歌声穿透雨水,在空中回荡。

1941年1月6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古奇冤”的日子。国民党顽固派在泾县茂林地区秘密布下7个师8万多的兵力,对奉命转移的新四军9000余人进行围歼,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皖南突围的最后一刻,叶挺军长把死守东流山、保卫军部的重任交给了他最信赖的五团。五团成为了“绝命后卫团”,全体官兵们立下“宁愿站着死,不能跪着生”“誓死保卫军部”的钢铁誓言。从1月10日到13日,东流山上刀光剑影,火光冲天,敌众我寡,激战三天三夜,五团1600多人,只有少数突围,大部战死在东流山上,新四军军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时间,你慢点走啊!让石塘的鼓再响一响,让红杨树堤里的花再摇一摇,让繁昌的风再吹一吹,让今天的我们在往事里再多沉思一会……时间,我知道你从来不会为谁而停留。你带走了东流山上鲜活的生命,却用英烈的骨血来洗涤人心;你熄灭了皖南战场上的烽烟,却让陵园祭坛上燃烧的火焰常年不息;你封存了战士们回家的路,却把英雄的刺刀穿越时空扎进书里。八十年过去了,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五团的英灵早已化作一泓碧血,凝热土,沃青山,涤人心,塑国魂。烈士永在,山河铭记。闽北人民的基因里序列着永不沉睡的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