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邓璟靓)“这笔钱总怕要不回来,我这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8月18日,72岁的杨某某走进延平区综治中心,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借条,语气中透着不安和焦虑。
这起纠纷还得从去年年底说起。杨某某与林某某均已年过七旬,是往来多年的老友。从2024年11月至今年7月,林某某多次向杨某某借款,累计金额达70000元。随着借款到期,林某某迟迟未能还款,杨某某担心自己的养老钱就此打了水漂。每一笔借款都源于信任,每一次催款皆迫不得已,当借款时的情分变成催款时的尴尬,昔日老友之间的友谊不复存在。
“刚开始我以为只能去法院起诉,可一想到要跑流程、写材料,心里就发怵。”杨某某坦言自己年纪大了不爱折腾,虽有借条在手,但始终不想诉诸法律,与老友对簿公堂。在左右为难时,邻居提醒他,可以去综治中心问问看怎么解决,没准不用走复杂程序。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某某约上林某某一同来到延平区综治中心咨询。在初步了解这两位老人的困境后,区综治中心立刻安排常驻金牌调解员陈万泉联合四鹤司法所工作人员着手处理,特意放慢语速向两位老人详细说明调解流程。调解员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梳理借款细节,明确该纠纷借款事实清晰,且林某某有履行延期偿还的意愿,于是从情理和法理两方面耐心引导两位老人念及情谊换位思考,在合法合理的框架内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方案。
最终,杨某某和林某某在两位调解员的见证下达成兼顾情义与现实的调解协议:林某某自9月起用退休金逐月抵扣借款直至偿还完毕,如林某某按照约定按时还款,则免除利息;林某某配合杨某某向区法院申请对该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为此,延平区综治中心及时协调入驻的延平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开通绿色通道,为这份调解协议立即办理司法确认手续,让“纸面上的约定”落地有声,给权利人吃上定心丸。至此,这场因借贷引发的矛盾纠纷,在区综治中心的专业调解下得以妥善化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为昔日好友保留了修复情谊的空间。
据了解,延平区综治中心目前设综合服务窗口5个,由公、检、法、司4个常驻部门和林业、城管、交通等10个轮驻部门派员轮班受理服务,建有速裁法庭、道路交通纠纷调解室、心理疏导室、先行调解室等11间功能室,聚合专业力量,让说理有去处,解忧有温度,解纷有速度,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合调处、合力攻坚”的快速响应机制。